——2016年1月20日在江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江门市市长 邓伟根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主动适应新常态,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举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一员,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和2015年目标任务。
一、明确使命,拓开新局
通过“十二五”尤其是2015年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统一了共识,凝聚了力量,为江门长远发展打下更坚实基础。
明确加快发展的新认识。全市上下着力抓好“种树、搭桥修路、抓大项目”三件大事,特别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江门“珠西战略”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的新定位,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紧盯实体经济与创新经济,抢抓发展机遇,整合发展资源,打造发展平台,2015年生产总值增长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明确“三门”[1]“三心”[2]的新使命。实施“五个主动对接”[3],推动“高、大、中、小”四轮驱动[4],开展“双引双创”[5],引领江门再出发,打造开放之门、方便之门、辐射之门,建设珠西新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和城市中心。
明确“东联西拓”的新重点。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持续向东主动对接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向西传递省战略西拓的能量,做好“传”“接”的“中卫”角色。
明确“东提西进”[6]的新格局。深化“三边”战略,按照东部一体、西部协同原则,以东西板块统筹制订发展政策,东部三区一市以“一核心两门户”[7]格局做强中心,西部以台开快速路为突破口推进台开同城,推动台开恩协同共进。
二、交通突破,产城共进
开展交通大会战,建成江顺大桥、江门大道北、广珠铁路、新台高速南延线、佛开高速九江大桥至三堡段扩建等一批基础设施,江门大道中、江门大道南及广中江、江罗、中开、高恩等高快速路,深茂铁路和高新区码头加快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完成初步规划定位。出台实施珠西行动、创新驱动、农业强市、旅游强市等工作纲要及行动方案和“经九条”[8]等政策措施,推动制造、旅游、农业“三个大市”向“三个强市”转变。工业技改投资连续两年增长超过100%,增幅排在全省前列,建立4个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南车获全省唯一的动车组制造许可证,“江门制造”城际动车组交付使用;推进全域旅游,成为全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市旅游总收入达336亿元,连续四年增长超过20%,建立台开恩旅游联盟,全面启动步行径建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15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0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12.5万亩,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获批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的省级经济区,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连续四年获省考评优秀等次,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1+6”核心园区[9],实现集聚发展、错位发展。“敲门招商”取得显著成效,引进投资额超亿元先进(装备)制造项目129个。
三、小微双创,创新引领
抢抓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机遇,制定实施“雏鹰计划”[10]及“1+15”政策体系[11],在全国首创建立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名录库,成为全省唯一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市,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青创汇”等“双引双创”平台落户。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珠西智谷”“珠西创城”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省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新型研发机构13家,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成立市技术交易中心、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知识产权维权中心,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启动建设。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贷款余额增长115%,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全国首个与澳门签订金融合作备忘录的地级市,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