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不同场合谈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时,曾强调过同一句话——“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虽然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时期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但从总书记的明确指示可以看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生态才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优先选项。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长江生态保护很可能会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国众多区域发展规划中,长江经济带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一方面,长江流域近些年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母亲河也不堪重负,疲态尽显,有些区域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一旦在中国举足轻重的长江流域出现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将酿成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更严峻的一点在于,很多人对长江流域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多数人眼中,京津冀地区由于常年饱受雾霾困扰,生态保护迫在眉睫,但流动不息的长江似乎没那么糟。可事实上,近些年,长江生态系统警钟已不时敲响:长江水质不断恶化,沿线水污染事件多发,很多住在长江边的民众也面临吃水难题;白鳍豚、白鲟多年不见踪迹,长江江豚仅余千头,顶级物种纷纷告急……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长江,已经“病”得不轻。有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早在2012年的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曾有专家痛声疾呼:“如果不加以重视,长江有可能沦为中国最大的一条排污沟!”
遗憾的是,在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对破坏长江生态的行为,长期听之任之甚至怂恿纵容。这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畸形政绩观不无关系。虽然中央反复强调“不唯GDP论英雄”,但越往基层,原有的思维惯性越顽固。一些地方饥不择食拉项目,让高污染的化工、水泥、钢铁产业密集布局在长江边,对企业违法偷排偷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干部追求看得见的政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全然不顾生态安全。
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开发,轻保护”,还表现在部门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置部门和地方利益于全局利益之上。比如,在水资源利用、控制性水利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大市场等重大问题上,沿线省市和相关部门相互掐架、争吵不休,有的问题甚至一争几十年。不能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最得不到关注的,往往是与发展多少有些冲突的生态保护工作。
在发展与保护的终极命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给出了负责任的答案。之所以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要给过去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的错误做法敲敲警钟,防止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以开发之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必须反复强调,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一条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发展带,更是关系子孙祸福的生态屏障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首先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摒弃“只搞发展,不讲保护”的政绩观。增强系统思维,从发展全局和历史责任的高度看问题,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还要学好用好“快慢、加减”辩证法。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崭新航程正在开启。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只有跳出自身窠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战略定力和正确的政绩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强化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切实顺应自然保育生态,中华民族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