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天然连接,构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处于两大战略交汇点与连接点的重庆,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是重庆能否在国家新的经济地理格局中加快发展的关键。
9月21日,市政协常委会就此开展重点协商,来自各领域的市政协委员就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大家分别从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生态建设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交通建设
快捷通畅的交通,是重庆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市政协委员们认为,目前,我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需要提速。
民建市委副主委杨亚丽直言,重庆虽然拥有长江上游黄金水道,但陆路交通不如中部省份便捷,水路同样受限于三峡大坝,降低了通行效率,限制了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同样,省际之间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相对于东部省份差距较大,限制了省际物流、商贸等,除川渝之外,各省市相对独立,一体化发展受限。
重庆如何从交通建设方面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易小光提出,重庆应结合建成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着力畅通对外通道,促进重庆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互联互通。重点推进“米”字型高铁主通道及“两环十干线多联线”普铁建设。继续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长江航道整治,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开工建设三峡船闸新通道,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强化“公铁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关键词:产业升级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是重庆能否真正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关键。
就目前产业发展而言,易小光认为,从整个长江经济带来看,重庆有特色的产业不多,也不够鲜明。全市产业布局多以工业园区、各类开发区为载体的地理空间聚集,产业纵向集中度并不高。与邻近省市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同质化竞争。
如何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一体化”建设?易小光建议,首先重庆要发挥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优势和特色,发展壮大现代制造业,提速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农业。同时,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产业分工协作,通过重点产业上下游链条延伸与“外溢”,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规模升级,共同构建特色化的产业集群。
关键词: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的培养和修复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任务。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郭劲松直言,虽然近年来各地加大了长江流域污水防治力度,但排入长江的污染物总量仍居高不下,长江干流水质有的已从Ⅱ类向Ⅲ类转化。
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长寿区政协主席张华针对当下部分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存在的短板,如农村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居民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置少,化肥农药滥施乱用时有发生等现象,建议在全市乡镇干部群众中强化环保意识,建立区县协同发展机制,加大环保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投入,以加强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关键词:协同机制
“目前,长江经济带建设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但要素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还未实现,更谈不上完全一体化。”郭劲松认为,要素不能便利畅流,政策不能有效衔接,已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
“构建长江经济带,需要搭建一个超行政区界限的共同发展平台,通过交通、市场、要素的互联畅通,体制、环境、标准的对接统一,使各主体充分合作互动,从而达到多赢共赢。”郭劲松建议,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要立足“全域意识”,统筹规划建设,坚持梯度发展,提升沿江各省市产业关联度。从国家层面看,应创新制度安排,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打破行政隔阂,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认为,长江经济带流域面积广,上中下游区位板块发展重心各异,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落差,利益协调基础薄弱,部门管理难度较大。重庆做好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各项工作,需要牢固树立全面协同发展的科学理念,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推动生态补偿与环保联动相促进,重视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相平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正向协同机制。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