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上下功夫
突出县域建设发展重点。榕城区要重点抓好问题楼盘处置和土地清理整备,统筹资金推进“五路一河”和污水管网建设;落实古城保护和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向东与空港经济区实现连片发展。揭东区要围绕融入和服务核心区,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抓好揭东经济开发区、中德金属生态城两个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为市区产业集聚提供支撑。揭阳产业园和空港经济区要突出发挥好经济功能区作用,强化规划引领、开发建设、城市运营管理、产业发展职能,同时按照授权委托的要求,履行好行政区域服务管理职能,加强镇、村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管理。普宁市要引导纺织服装业落实环保措施,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为重点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管网建设,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落实土地清理整备,统筹资金加快新区规划建设;下大力气加强城市管理,同时高度重视抓好消防安全工作。揭西县要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强生态保护,抓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建设美丽城乡;整合旅游生态资源,实施富民工程,补齐发展短板。惠来县要以粤东新城为重点,保障新区加快规划建设,推动沿海港口、产业园区、中心城区有机融合,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要重典整治涉毒犯罪,以良好发展环境服务大项目落地建设。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要依托中石油项目,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加强石化产业链招商,争取有一批新项目落地建设。普侨区要积极对接普宁市,大南山侨区要对接揭阳滨海新区,实现联动发展。
推进县级产业园区建设。各县(市)要聚焦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快园区扩容提质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链价值链招商,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升级。普宁市要重点抓好英歌山工业园和纺织服装产业园,惠来县要重点抓好临港工业园,揭西县要重点抓好电线电缆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同时要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特色小镇,支持每个县(市)试点建设2-3个小型专业产业园区,推动村镇企业成片转移入园。
改善县域城乡人居环境。把城区、镇区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提升形象、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规划进村,划定村庄边界,规范村民住宅建设,加强旧屋修缮、新屋戴帽,规范立面要求。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省“三清除、三拆除、三整治”任务。实施城乡内河整治,提升村道硬化覆盖率。完善“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全部消纳处理。加强养殖场环保设施建设,倡导畜禽养殖零排放,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消灭农村旱厕,加强农业旅游景区标准化公厕建设。动员乡贤和华侨力量,完善乡村公共设施,加强乡村治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抓好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思路,打造揭西茶庄经济、揭东竹笋经济、普宁花木经济、惠来海鲜经济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种养加工、旅游体验等综合开发。加快建设神泉示范性渔港,规划建设广垦卅岭生态农业公园,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产品上网。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村青年创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农村经济适度规模发展和特色发展注入活力。
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建立县(市、区)负主体责任,市统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对口帮扶为辅助的扶贫工作机制。加强精准识别,完善扶贫建档立卡,统筹抓好本地就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和扶贫产业,按时按质完成三年脱贫攻坚任务。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积极防控因贫辍学、因病返贫,落实扶贫政策“兜底”,重点关注五保、低保、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结合乡村振兴计划,以扶贫攻坚为龙头,发挥农、林、水、渔力量,统筹好对口帮扶和乡贤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162条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五)在加强生态环保上下功夫
2018年是环境保护决战决胜年,要坚决落实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问题整改,理顺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综合施策,切实提高水、大气、土壤防治成效,努力建设美丽揭阳。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落实水、大气、土壤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整治目标,建立清单台账,以考核和问责倒逼工作落实。全面推行“河长制”,明确职责,按照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的思路查清污染源,加强监测,强力整治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完成市区5条黑臭水体整治,努力实现水质达标。加快黄标车淘汰进度,严管建筑工地扬尘、农村垃圾、秸秆焚烧、泥头车运输撒漏等行为,确保空气达标。开展土壤质量调查,清理农田沟渠,严防土地污染。雷厉风行、铁腕整治,从快从严从重打击环境污染行为。开展污染源入户普查,建立环保大数据,做好排污费改税工作。
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大会战,制定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清单,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配套完善截污管网,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力争全年全市新建污水处理管网120公里以上。加强产业集中治污,推动“零排放”电镀园(二期)、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建成运营,推进凉果加工污染集中治理。推进4个整县村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科学精细治污;加快建成市区及普宁2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市区东径外草地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市区污泥及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等项目。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三江连通”工程,打造韩江、榕江、练江互济大水系,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全面完成榕江大围达标加固工程、引榕灌区改造工程。推进榕江南北河、练江、枫江综合治理和龙江保护,精心组织水岸同治工程,确保水清岸绿路净,展现“五河毓秀”风光。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严格耕地保护,推进水田垦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从快从严从重打击违法用地、私挖滥采等破坏环境生态行为。编制我市海洋生态保护规划,严守生态红线,加强海岛巡查保护,严禁违法填海,推进自然岸线修复和美丽海湾建设。
实施绿满家园行动。开展“五路绿化”行动,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道路两侧,大规模开展沿路植树活动,打造多层次、多品种的道路绿化景观。推进“一河两岸”植树造景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快夕阳红等9个市区公园建设,推动建设“一镇一公园”“一镇一绿地”,同时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型小公园、小绿地。开展全民种树,推动森林围城、花木上路、树林入村,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强化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六)在保障民生事业上下功夫
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切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推进教育创先工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动态研究学校建设布局,优先抓好新城区配套学校建设,分类妥善处理好乡村麻雀学校,确保学校跟着城市规划和人口走。统筹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扩容提质,加快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切实规范办园行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创建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支持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推动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技师学院,支持揭阳卫生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深入推进“强师工程”,培育名教师名校长。实施中小学校长公开竞聘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扩大教育扶贫补助对象,完善保学控辍体系。贯彻民办教育新法新政,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市级医疗卫生项目扩建工程,推进11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和5家中心镇卫生院升级改造项目,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建设以三级医院为龙头、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参与的医联体,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国家公共卫生项目,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育壮大全科医生队伍,建立健全医疗人员引进培育和流动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医,发展康养产业。制定实施《“健康揭阳2030”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理顺市文化中心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分步骤有计划统筹推进市大剧院、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岭东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综合服务楼建设安排,完善配套功能,把市文化中心建设成为文化艺术教育交流示范基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古城保护开发利用,修缮丁氏光禄公祠,支持“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设,推动潮汕特色文化创新发展。持续组织举办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史志档案工作,推进市数字档案馆和县级综合档案馆达标建设。申办2021年省第五届体育大会,规划建设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推动体育进社区、进乡村,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
支持就业创业。落实就业创业补助政策,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扩面征缴,力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5%、缴费率达到60%以上。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大病救助制度,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强化民生“兜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启动引龙工程,推动市区供水一体化,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办好民生十件实事。一是完成市区“八路一河一桥”项目建设。二是创办1所市直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提高至68%.三是完成38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300家村卫生站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至50元以上。四是新建20个以上乡镇文体广场示范点、30个以上体育场地设施示范点、3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五是新建10个残疾人社区康园中心,实施20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六是新增市区公共免费停车位1000个,在全市1100个路口和100所学校门前完善交通标识。七是推动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1个公园,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配套1个微型消防站。八是扩建市儿童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规划建设市救助安置中心。九是改造农村危房380户以上,基本建成城市棚户区安置房600套,完成公租房分配入住900户。十是新建1所老年大学,推动老年教育发展。
同时,做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气象、地震、军民融合、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人防、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社科等工作。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