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共进呈现新格局
中心城区强芯提质效果明显。开展湛江干线路网、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编制。首条城市快速主干道——湛江大道动工建设。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成使用。疏港大道隧道工程基本完成。西城快线等22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完成赤坎立交桥危桥拆除和临时道路建设。完成39条小街小巷升级改造。建成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完成“三旧”改造面积2050亩;引入著名央企华润置地高水平推进旧大天然片区、南油片区组团式升级改造。启动实施湛江市引调水工程。抓好“创文”“巩卫”工作,持续推进城市“六乱”“两违”整治,完成年度省定违建治理目标。高新区海东园区开展规划编制,14个重点项目动工。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实现农业总产值788亿元,增长5.5%。粮食总产量146.76万吨,增长3.8%,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获省优秀。新增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创建“徐闻菠萝”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新增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遂溪县火龙果产业园经验在全省推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4个小镇纳入第二批省特色小镇培育库。1812条贫困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村容村貌整治,1825条贫困自然村设置垃圾收集点,624条自然村建成终端污水处理设施。“四好农村路”试点县(镇)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硬化自然村村道124.4公里,改造乡道113.2公里。96宗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完成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3宗,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实施垦造水田4.6万亩,垦造水田“雷州模式”在全省推广。新一轮农网改造完成投资9.3亿元,省定贫困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
(五)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实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整体债务规模控制在省下达的债务限额内。盘活财政资金资产,新增债券资金51.9亿元。加快市属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规范PPP项目操作。压实金融风险防控属地管理责任,深入开展金融风险排查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9家农信社改制取得突破,清收压降不良贷款21.86亿元,雷州、遂溪农商行挂牌营业。
脱贫攻坚扎实有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7亿元,推动5.5万名贫困群众预脱贫。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5.1万个,在全省率先开展贫困户信用等级评定及奖补,激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争先脱贫。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1.5万人次,转移就业5.6万人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4959户。与柳州扶贫协作成效明显,带动150条贫困村、8.7万贫困人口预脱贫。
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全面实行“河长制”,在全省率先推行“湾长制”,8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鹤地水库渠首断面水质达到三类。开展江河湖库“五清”行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推动工业污染源、面源污染和机动车污染防治,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2。布设土壤质量国控点位102个、省控点位180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成型。落实海洋、自然资源和环保督察整改。省环保考核获得优秀。推进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和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完成造林更新6.5万亩,新建(改造)森林和湿地公园5个,实施绿化美化乡村265条,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展。
(六)全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完成精准扶贫农村公路硬底化742.7公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年增加336元。城乡居民医保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提高到490元。解决2290条自然村120万人安全饮水和通自来水问题。建成保障房960套。建成624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完成293条小街小巷路灯安装,实现市区小街小巷路灯全覆盖。新增市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805个,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26万个。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55元。建成村级公建民营卫生站500间。
社会民生保障有力。全市财政社会民生支出394.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2.6%。落实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5680万元,完成民生微实事项目1840个。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失业保险金调整至1089元/月,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至1410元/月。建成公租房1888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99%。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4.8张,提前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全市教育支出98.2亿元。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达到8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5所。高考再创佳绩。市技师学院获全国选拔赛第一,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三所驻湛高校入选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16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项目按期推进,7间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选首批广东省建设全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14个镇(街)文体广场示范点建成,41个镇(街)文化站达标升级。大型雷剧《挖宝记》入选广东反映改革开放40周年题材四大剧目。雷州石狗入选国家第一批振兴传统工艺项目;吴川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人林国光入选2018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湛江籍体育健儿在第十八届亚运会和第三届亚残会荣获一金两银三铜。民族宗教、人防、三防、海防打私、对台事务、港澳事务、档案、地方志、气象、地震、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湛江”建设持续推进,各类警情下降18.8%,“三项目测评”在全省的排名由2017年的末位分别提升到全省第1、第9、第15;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3个、恶势力犯罪集团61个、一般恶势力犯罪团伙163个,得到中央督导组充分肯定。落实“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要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有效提升。成功防控H7N9疫情,有效应对登革热疫情。有效应对4次台风袭击,保持连续10年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记录。持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全省信访工作第一轮考核中排名第5。
(七)全力抓好自身建设,努力打造政府新形象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市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减少;支持纪检监察机关执纪执法,落实中央、省委巡视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数字政府”改革全面提速,实现镇(街)村(居)服务事项全覆盖,排名全省第一。开通“数字湛江”专栏,开发上线“粤省事·湛江”掌上政务服务,社保、公积金等162个高频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键办理。推进审批流程优化再造,探索“套餐式”并联审批,推动跨部门、跨环节的联审联办。1052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覆盖率94%。制定政府规章2部,出具法律意见函510份。主动公开政务信息3.3万条,市政府门户网站访问量1280万人次。办理人大建议115件、政协提案304件,办复率100%。依法行政考评获省良好等次。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市人民奋发有为,砥砺前行,书写了新的美丽篇章。这一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武装了头脑,指引了方向。全市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年,市委科学决策、有力领导,凝聚了共识,统揽了全局。着眼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市委组织实施“四大抓手”和“五大产业发展计划”,谋划建设“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契合湛江实际,有效推动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这一年,全市上下精诚团结、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凝聚了合力,支撑了发展。市委坚强领导,上下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各界人士发挥聪明才智、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湛单位,向驻湛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湛江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和港澳台同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标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目标的要求,我市仍有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一是高质量发展步伐有待加快。经济体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创新动能不足、氛围不浓,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全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偏低,全市高新企业数量偏少。上市公司屈指可数。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加强。民生欠账较多,在全省扶贫任务最重,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尚未很好解决。维护社会稳定压力仍然较大。二是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有待提升。地方财力、发展速度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地位不匹配。尤其是县域经济薄弱,无一进入“中国百强县”。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一些干部因循守旧思想严重,存在“守靠要怨”的思想,缺乏聚焦发展、主动谋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行政效能不高,作风不实,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担当,以富有斗争的精神,战胜困难、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