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0年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南通落地转化的关键之年,也是南通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突破之年。随着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实质性开工,南通将更加倍受各方青睐。但是面临百年未有机遇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发展,处于“风口”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起飞,越是机遇叠加越要认清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敢打善拼,真正化压力为动力、变潜力为实力。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以争当先锋、追赶超越的使命担当,以舍我其谁、一往无前的豪情斗志,用奋斗回答好“新时代南通发展之问”,乘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东风,对标苏南赶先进,借力上海攀新高,加快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省和市委的各项部署要求,围绕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扎实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奋力打造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确保经济总量过万亿,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夯实基础,在“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降低;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以推进国家战略实施为引领,聚力建设新出海口打造发展新引擎。充分发挥战略工程的牵引作用,以“大通州湾”思维规划建设新出海口,为打造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提升港口功能。深化港口一体化改革,推进沿海港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加快通州湾作业区建设步伐,全面启动小庙洪5万吨级航道上延工程和网仓洪10万吨级航道、导堤等重点项目报批建设。推动吕四港作业区提档升级,开工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和通用码头一期工程。抓好通海港区集装箱码头、横港沙现代化码头建设。打造“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的集疏运体系,开工建设吕四港、东灶港作业区至宁启铁路联络线和通海港区至通州湾(东灶港)、吕四港作业区疏港航道,完成平海公路快速化改造。加快如皋港区江海河联运枢纽建设。争取“省级主导、市为主体”,探索建立与苏州港、上海港协同共享的港口建设运营市场化合作模式。
全力强化交通支撑。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纳入上位规划,加快空铁枢纽前期工作,争取北沿江高铁南通段全线一次性开工、重要节点工程提前开工,南通新机场工程预可研报告获批;抓好京东物流全球航空枢纽项目。推进“高铁建枢纽、普铁成网络”,建成沪通铁路一期、盐通高铁、南通动车所,推动通苏嘉甬、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完善“一环接苏南、二环连浦西、三环通浦东”的高速路网,建成通车沪通长江公铁大桥,实施宁通高速扩容工程,开工建设绕城高速、张皋通道。
大力推动港产融合。按照前港后厂、特色鲜明、错位协同的原则,发挥通州湾“深水港口+产业腹地”比较优势,加快打造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统筹通州湾腰沙与三夹沙开发建设,坚持新出海口报批与重大项目招引“两手抓”,谋划突破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洋口港作业区绿色能源岛与产业港互动并进,促进冷链物流、能源交割等全产业链发展,确保桐昆聚酯一体化、威名石化二期、中化植保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增强东灶港作业区配套能力,全力保障中天精品钢项目开工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精品钢基地和配套绿色材料产业园。加快吕四港作业区高端粮油食品、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
(二)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抓牢决胜全面小康硬任务。
增强污染防治攻坚实效。强化责任落实,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交办问题整改销号,完成突出环境问题清单整治任务。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加快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等专项治理,全面消除入江支流劣Ⅴ类水体。加快推进全市水系连通和调度工程,持续抓好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重点工作,力争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0%。聚焦大气污染防治“双控双减”,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和重点行业VOC减排,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0%以上。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超过90%。深入实施环境基础设施三年建设计划,完成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增污水管网200公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8%。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健全“六小行业”、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常态化管理机制。
完善精准脱贫攻坚措施。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聚焦贫困“夹心层”、病残“特定人”等群体,完善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机制,加强应急救助、社会保障等政策兜底,防止致贫返贫。探索经济薄弱村资源开发经营新模式,拓宽资产稳定收益渠道,确保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用好“阳光扶贫”、农村“三资”监管系统,遏制群众身边的腐败。强化老区建设,持续抓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能力。坚决压减存量、遏制增量,健全政府性债务化解与土地出让挂钩机制,用好综合监管系统,有效防范债务风险。深入贯彻《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深化非法金融专项治理,确保本地法人类存量风险处置到位。落实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城市主体责任,坚持“房住不炒”,控制房价上涨趋势。争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强化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抓好兵役制度改革和民兵工作制度化,做好国家安全、国防动员等工作。
(三)以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构建具有集群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提升先进制造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为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培植后劲。
推动项目落实落地和招大引强。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统筹抓好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聚焦20亿元以上高端制造项目,完善市县分级调度等机制,加大协调服务、跟踪推进力度。加强政策研究,集中力量突破百亿级重特大项目。抓好项目谋划和招引,瞄准重点国家和地区,聚焦关键领域和环节,突出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要客商,精准出击、精准招商,打响新一代信息技术、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展会品牌。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计划,支持船舶海工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集聚配套,推进高端纺织补短板、优结构,抓好家纺市场整合提升,加快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芯片、安全可控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等智能装备,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创建省智能制造示范区,“上云”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5G商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产业。围绕集成电路、半导体以及航空、船舶配套、智慧建筑、氢能源等有基础的领域,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园区,加快引进亿元以上科创型、领军型项目。强化质量提升。在中高端消费、全域旅游、数字文创、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增长点。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深化“3550”“不见面审批”改革,完善数字化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并联审批机制,优化水电气报装流程,拓展“一件事”改革清单,健全四级代办帮办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公共资源全流程“不见面交易”,实现“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通商大会,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入实施“5215”工业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上市,力争百亿级工业企业达6家。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降低企业各类成本150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