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京"黑土场"占地收费半年 记者采访遭围殴

2013年10月25日 16:26   来源:现代快报   李宇龙

据了解,这个“黑土场”专门向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的渣土车收取“倾倒费”邱稚真 摄

  “麦德龙南面的建筑垃圾堆成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管理。”昨天,一位市民拨打现代快报热线96060反映,在南京雨花台区卡子门大街98号麦德龙雨花商场南边有一个垃圾堆成的小山,影响市容。昨天上午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这里居然是一个违规的“黑土场”,是一伙社会闲杂人员私自设立后,在此违规接收渣土和其他建筑垃圾,并收取高额的“倾倒费”。记者在附近拍照时,5名年轻男子竟冲过来,动手殴打记者。

  麦德龙南边有一座“垃圾山”

  昨天上午,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麦德龙南边有一座“垃圾山”,里面堆满了建筑垃圾,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生活垃圾。在垃圾山上,有几个人正在捡拾东西。

  这座建筑垃圾堆成的垃圾山,大概有近两层楼高,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在垃圾山的西侧还有一条路。据知情人介绍,渣土车就从这条被车轧出来的土路上通往垃圾山的顶部,倾倒渣土,“这样一来,这座垃圾山越堆越高。”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建筑垃圾已经堆了大半年时间了。“不定时的就会有渣土车往这里倾倒,尤其是晚上。”附近的一位居民说。

  垃圾山背后的高额“倾倒费”

  据一位知情人透露,麦德龙雨花商场南边的垃圾山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这里有人专门在此‘看场子’,都是一些社会闲杂人员,来倾倒的垃圾车都要向他们交钱。”这位知情人说,按照价码,一辆大型的渣土车倾倒一车要200多元,如果是小型农用车则收100多元。

  “一到晚上就会有很多渣土车过来倒垃圾,他们就会在现场收钱。”这位知情人说,他曾经见到过一些前来倾倒垃圾的渣土车因不付“倾倒费”而被这群人殴打。“当时看守垃圾山的这些人将渣土车司机给打了,打得还很严重。”

  另据这位人士介绍,大部分来偷倒渣土的都是黑渣土车,根据规定,是进不了正规土场的,而且这里距离市区也近,进出方便。

  记者拍照遭五名男子围殴

  昨天上午,现代快报记者在垃圾山旁拍照采访时,旁边工地上两名男子冲了过来,“不准你拍照。”一名黑衣文身男子上前搂住摄影记者并用肩膀顶击,“政府都不管,你们来干什么?”黑衣文身男子指着记者要求将相机中的照片删除并离开现场。为了避免冲突,记者乘车离开垃圾山附近。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土场的情况,记者来到麦德龙楼顶进行拍摄。这时,对面工地有几名男子伸着胳膊不断地指着记者。而几分钟后,记者准备离开时,一辆黑色丰田小轿车疾驰而来,在记者身旁停下后,车上下来5名男子,拦住记者去路,要求记者摔掉相机,并删除照片,并威胁不许报道此事。

  在这个过程中,这伙人围着两名记者,拉扯几下后,竟动起了拳头,毫无防备的记者,头部和背部都被打了好几拳。对方强制要求记者删除相机内的照片后,才乘车离开。

  需要说明的是,这伙人开车过来时,还用光盘将车牌照给遮挡起来了。后来,记者报警求助。几分钟后,雨花台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可那伙人早已不见踪影。

  这块黑土场,有10个多月了

  随后,现代快报记者将此处土场的情况向雨花台区行政执法大队做了反映。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沈勇称,麦德龙旁边的土场,是一个未经审批的“黑土场”,是一帮社会闲散人员私自设立的。“我们此前也多次去查处,并对已倾倒的渣土和建筑垃圾进行清运。”沈勇说,上周他们刚刚将专门在垃圾山“看场子”的这些人在旁边搭建的违建房给拆掉。

  据了解,这块场地已经被国土局收回,在国土储备中心等待规划和利用,却被这伙人私自开辟成了土场。据知情人说,这块黑土场是从去年年底开始逐渐形成的,至少有10个多月了。

(责任编辑:石兰)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