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实现明显好转
近日青海省财政厅下达专项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三江源保护重点沼泽湿地,治理黑土滩面积,建设封山育林,以及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与生态监测项目建设——
背景新闻
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是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径流、冰川、冻土、湖泊等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该区域的发展方向是封育草原,治理退化草原,减少载畜量,涵养水源,恢复湿地,实施生态移民。自2005年8月,经国家批准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一期总投资75.4亿元。2011年11月国务院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进入到系统化、大规模实施的国家战略阶段。
走进夏日的三江源,绿草映衬着湖泊,野禽在或远或近的湿地河洼中栖居。在三江源地区,藏羚奔腾,野驴成群,野生动物数量迅速增多,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乐园”。
近日青海省财政厅下达专项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三江源保护重点沼泽湿地,治理黑土滩面积,建设封山育林,以及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与生态监测项目建设。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72.5亿元。三大类22个规划项目中,能源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退耕还林草、沙漠化土地防治、人工增雨、小城镇建设、生态移民等8个重点工程项目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其他项目正在按计划加紧实施。以人工增雨为例。青海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戴随刚说,人工增雨项目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之一,总投资1.6亿元,作业覆盖范围55万平方公里。通过几年实施,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加258亿立方米。
目前,三江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好转。近日,青海玉树哈秀乡云塔村牧民监测员在三江源保护区发现雪豹的消息令人振奋,雪豹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高寒地区,极为罕见。雪豹的惊现,是对三江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明显例证。
据资料显示,2005年至2011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年平均径流量为498.4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了92.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出境水量564.35亿立方米,比2004增加87.3亿立方米,6年间共增加出境水量530亿立方米;2002年至2011年,三江源地区中等覆盖度草地以每年238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2005年至2011年的草地平均产草量(干重)每亩45公斤,比1988年至2004年的平均产量增加了9.5公斤。森林面积净增加150平方公里,荒漠面积净减95平方公里,项目区沙化防治点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增加到了38.2%。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
在三江源移民村里,衔绿的远山映衬着村庄,藏族老人转动着经轮,不远的校舍里传出朗朗读书声,让人感慨藏区今日的变化。
近年来,通过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居住、就医、上学等条件。为确保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部门先后拿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53亿元,土地购置费7721万元,加强生态移民社区供排水、供电、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政府出资3000万元,建立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积极引导和扶持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着力推进玉树州诺尔布嘎琼民族服饰加工等15个后续产业项目,部分生态移民区在牛羊育肥、民族工艺品加工、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上闯出了新路子。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达协塘移民社区84岁的藏族老阿妈卓德说:“我在山上的帐篷里生活了近80年,搬迁到城镇后感到真正的幸福,儿子跑生意,儿媳在院内暖棚种菜,再加上政府给的饲料粮补助和燃料补助,生活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建设养畜工程促进了畜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人饮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能源建设工程缓解了牧民生活用能困难。牧民在参与工程实施中得到报酬的同时,加强了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自2009年起每年下达4000万元的生态移民困难群众生活补助,2004年至2011年农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