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9日在乌鲁木齐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伊力哈木·沙比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十二五”回顾和2015年的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首府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全市社会稳定基础全面巩固、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城市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时期。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委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力推动科学跨越,全力打造新疆首善之城,圆满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指标实现程度达到97%,并有十个方面走在全疆全国前列: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位于全国省会(首府)城市前列。基层基础空前加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首府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之路。创造性实施“煤改气”工程,大气污染得到根本性治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大跨越,创造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奇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通过国家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检查验收。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两居”工程建设规模空前,各族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率达100%,冬季清雪做到“即下即清、雪停路净”,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覆盖全市的527个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点,稳价惠民。实行“区政合一”,两个开发区财政收入分别突破百亿元大关。创造性开展“群众满意好班子”争创活动,干部队伍执政为民能力显著提升。
——稳定的基层基础全面巩固。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反恐维稳形势,我们牢固树立“五个观点”和“五个宁可”思想,坚持打团伙、查“三非”、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三项重点工作,切实打牢基层组织基础、维稳力量基础和群众工作基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预计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均比2010年翻一番多。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33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80亿元,增长1倍;固定资产投资由483亿元增加到1708亿元,增长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63亿元增加到1152亿元,增长1.04倍;全口径外贸进出口总额由64.2亿美元增加到136亿美元,增长1.12倍;全口径财政收入由433亿元增加到1040亿元,增长1.4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7亿元增加到465.1亿元,增长1.36倍。“五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已占全市50%左右。金融、物流、旅游、会展和总部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五年来,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和一切按规划办事,大力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环境和品质进一步优化提升。累计筹措2000多亿元用于城市建设,是“十一五”时期的7.3倍。实施了“两线一绕”、“两桥一路”等一大批道路交通、供排水和环保生态重点项目,“田”字路、兰新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相继建成,地铁、城际铁路、国际机场四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日臻完善。着力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高铁、会展、白鸟湖新区形成规模,五年拓展城市空间200多平方公里。持续开展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以园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新建小游园小水面及街旁绿地737块,新增绿化面积25.3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3%。超额完成4项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减少燃煤消耗1500万吨,万元GDP能耗大幅下降。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创了首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建立中心城区“大政法委”和“大建委”体制,在大部分复杂区域实行管委会建制,推进社区实体化建设,构建了社会管理新格局。调整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设置,实行规划土地市级统一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向区(县)下放509项市级建管权限。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减审批事项50%以上。兵地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大,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946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249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15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达127家。成功举行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举办三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论坛,“五大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缔结友好城市总数达27个,我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倍受瞩目的城市。
——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我们持续开展“民生改善年”活动,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1236亿元,占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4%,较“十一五”时期增长3.2倍。累计投入454亿元,实施了以“煤改气”工程为重点的126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在全国74个重点监控城市中由排名末位上升到前20位左右。投入350多亿元,建设棚改房、保障房和农村“两居”房18万余套,惠及80余万群众。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国内一流的BRT系统7条线101.69公里,入选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新增城镇就业近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城镇职工、居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4402元和7471元增加到31500元和15200元,增长1.19倍和1.03倍。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2.76%,各类教育教学水平稳居全疆首位。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惠民活动扎实开展,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8%,累计放映公益电影4.43万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每年向社会庄严承诺的百件民生实事全部如期完成,受到各族群众的真情赞誉!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各族群众献上了满意的答卷。
一、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严打严防措施不断强化。持续开展严打专项行动,及时打掉一批危安团伙,为社会稳定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持续巩固基层维稳基础,扎实开展“访惠聚”活动。“去极端化”工作深入推进。认真落实自治区“去极端化”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三非”治理,有效遏制了宗教极端思想传播。民族宗教工作扎实开展。大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基本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市、区(县)“两模范”、“双五好”创建申报率均超过50%,命名表彰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村)381个、民族团结模范单位801个,“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50个,“五好”宗教人士245名。组织宗教人士投身文明城市创建和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全口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2%。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制定应对经济下行26个方面70条措施,全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各项减税和“营改增”政策,为纳税人总体减负62亿元,增强了企业信心,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抓好284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10.35亿元。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各类支持资金,置换政府债券资金168亿元;与中交建、中铁建、中铁工、中建集团签署轨道交通、轻轨、中低速磁悬浮铁路、城南经贸合作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总金额超过5000亿元,为增强首府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大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0%左右。城南经贸合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启动,11条道路全面开工。批准实施南山旅游基地总体规划,天山大峡谷景区游客中心建成运营。“六大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已成为推动首府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增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1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1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128家。创新开展“银政通”融资业务,搭建科技金融战略联盟,为308家企业融资22.78亿元。举办首届乌鲁木齐创新创业大赛,24个创新创业团队获得自治区及我市奖励。专利申请量达4700件,增长15%;专利授权量3800件,增长80%。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实现工业增加值625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35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力行业快速发展,非石油工业占工业的比重达62%。中国铁建重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落户我市,填补了全疆地下工程及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白。达坂城风电场二期等12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淘汰工业过剩产能95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8%;关闭煤矿25家,淘汰产能231万吨。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工,智慧城市、云计算产业基地曙光云项目快速推进。
服务业升级步伐加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60亿元,增长13.9%。建成新疆软件园和三大数据库,“五大物流园”、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进展顺利。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唯品会新疆运营总部成功落地。城市共同配送体系试点加快实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特色餐饮街、美食城16个,国家级钻级酒家酒店100家。主办承办各类展会112个,荣获2015年度“中国十佳优秀会展城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203.4万人次,增长9.37%;旅游总收入298.35亿元,增长8.66%。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中国旅游产业创新服务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荣膺“美丽中国之旅十佳绿色生态城市”。
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完成3.8万套“两居”房建设任务,改善了10万余名农牧民住房条件。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最低收入高于全国2020年脱贫线600元,达到4600元。实施压粮节水7.6万亩,新建温室和大棚6133亩、标准化养殖小区(场)50个,完成百万肉羊(牛)生产体系项目建设。新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监)测点52个,检测合格率达97%。新建动物疫病监测点8个,建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管视频应急指挥平台。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6个,新建农村供水管线259.6公里、农村公路7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