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8年主要工作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全域一体、改革创新、优化生态、小市大为”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两都一城”为统揽,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开创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裕美丽幸福鹰潭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鹰潭篇章。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计划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实施“七大行动计划”: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汇聚“两都一城”建设新动能。紧紧抓住新经济时代“互联网正成为基础设施,大数据正成为生产资料,云计算正成为公共服务”的战略机遇,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以移动物联网为引领,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推动人才强市为支撑,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智慧新城。
基本建成智慧新城。围绕“三步走”目标,实施移动物联网网络提升工程,持续完善NB-IoT网络覆盖和连接质量,加快eMTC网络商用部署,实现NB-IoT与eMTC融合发展。实施移动物联网平台支撑工程,推进智慧新城云中心、决策指挥中心、体验中心和移动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深化移动物联网产业联盟合作,形成集研发制造、系统集成、示范应用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移动物联网产业“万千百”工程,引进一批芯片、模组、平台和终端应用企业,推动一批移动物联网产品进入商用推广,开展智能水表、智能装备等标准制定,力争全市物联网企业达70家以上、产值突破200亿元。实施移动物联网集成应用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金融便民服务、智慧社区、智慧能源等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等政府管理支撑体系和教育、就业、健康等便民服务平台,让智慧新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力争列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和科技创新“四个一”工程计划,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新组建10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新增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健全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支持企业设立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实践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加大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和以科贷通为重点的社会研发投入,推进科技金融试点示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4%左右。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支持鹰潭高新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全力建设人才强市。深入实施“鹰才计划”“乡贤回归”行动计划,推进高层次人才挂职锻炼工作,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每年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赋予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更加灵活宽松的改革权和试验权。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市级人才信息库、鹰籍在外乡贤库、网上综合服务平台等,加速构建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人才小高地。
(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着力厚植“两都一城”建设新支撑。按照争当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先行者的要求,牢牢把握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速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旧动能协同发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培育新制造经济。全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开展技术改造深化年活动,力争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15%以上。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工建设欧菲科技物联网模组、沃得尔汽车传感器等项目,推动渥泰环保智能净水器、永威光电智能安防监控镜头等项目扩产增效,力争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7家以上,数字化车间达50个以上。完善“八位一体”铜产业体系,全面深化与江铜集团合作,积极推动铜检中心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加快全国铜及铜合金循环利用产业知名品牌创建试点区建设,推进胜华金属二期、贵义铜业、龙轩铜业等项目达产,推动产业链向电子信息和电力电气领域延伸,力争铜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达45%。加速发展绿色水工、光电新能源、大健康、眼镜等优势产业,力争非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90亿元、增长10%。推动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强化开发区的经济管理职能,积极推行开发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加快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园、电线电缆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完成白露科技园3.62平方公里、五湖健康产业园1平方公里拓园工作,建成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以上。支持贵溪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新服务经济。以打造中华道都为目标,加快推进正一观二期改造,筹办龙虎山道文化国际旅游节,建成道文化主题雕塑公园,力争大上清宫遗址成功申报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推动道文化显性化、大众化、体验化。以旅游“双创”工作为主线,围绕“红魂、绿魄、古韵、墨香”四篇文章,启动天门山旅游综合开发,推进上清古镇改造提升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健康养生、乡村旅游、低空观光旅游、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5%、30%以上。以发展新服务业态为方向,推进中国邮政鹰潭邮件处理及物流仓储中心、林安智慧物流园区等项目,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互联网+流通”建设,积极培育文娱、家政等消费增长点,形成更多新商业模式。
振兴实体经济。继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强化挂点帮扶制度,有效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力争全年新增入规企业25家。稳妥推进售电侧改革,推动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参与直供电交易。用好担保平台、财园信贷通等政策,开展铜供应链融资和应急转贷业务,做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升实体经济贷款占比。积极引导实体店发展,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引导企业突出主业、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建设质量强市,推动鹰潭产品向鹰潭品牌转变。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