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四新经济”。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15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5%以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0家,在孵企业(团队)超过6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65%,每万人发明专利突破20件。
促进创新人才集聚。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市”之路,大力实施“诗城英才”计划,继续推进人才引进“龙马”“骏马”“驿马”工程、本土人才培育"1221"工程,着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快“技工大市、职教名城”建设,优化职教资源和院校布局,促进校企融合发展,新增各类技能人才1.88万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各层次人才提供安居、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出入境审批等方面的便捷服务。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园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郑蒲港新区要招大引强、扶优扶强、做精主业、做优服务,在全国全省开发区排名中争先进位,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统筹推进6个省级开发区建设,推动当涂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加大市级权限下放力度。在国家级开发区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加快郑蒲港新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支持宿马产业园加快发展。
(四)大力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立足新起点,改革再出发,开放不停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巩固扩大“证照分离”、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减证便民”改革成果;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抓好“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试点。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江东控股及县区城投公司转型发展;推进钢城深度融合,支持马钢多元化发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千亿级支柱企业。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注重培育地方税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内部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全年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大幅度降低土地使用税。设立5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资金,引导各载体设立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增加小微企业续贷过桥资金规模和周转次数;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完善信贷激励机制,加大信贷投放。树立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良好风尚,规范文明执法检查,坚决杜绝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和“一企一组一策”,全面对接南京,创优营商环境。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欧对台经贸合作,拓宽对欧合作通道,加快建设中欧产业合作园,引进欧资项目不少于10个;加快筹建台湾半导体产业园,引进台资项目不少于20个。加大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力度,实现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加快综保区建设,积极参与安徽自贸区创建。对接融入“一带一路”,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支持马钢、十七冶等重点企业走出去,开拓多元国际市场,保持外资外经外贸稳定增长。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