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0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牢牢把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紧紧围绕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辟“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新境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打赢收官战,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突出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集中到打基础、谋长远的大事要事上,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主动把无锡发展放在更高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对标学习上海、深圳、雄安等先进地区,善于跟最好的学,敢于跟最强的争,努力在瞄准标杆、追赶标杆、超越标杆中争做他人的标杆。
打赢收官战,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实施意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坚持“自转”围绕“公转”,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把创新理念更好转化为无锡实践,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牢牢把握大城市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以“一流治理”成就“一流城市”。
打赢收官战,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来,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奋发进取,走出了一条从负重爬坡到奋力登高、从追赶先进到示范领跑的转型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大力传承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久久为功推动产业强市向高处登攀,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高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保障更有力的无锡产业“复兴号”。
打赢收官战,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定不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花更大的力气保障民生,下更大的功夫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办好今年10件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既千方百计研究解决全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城乡建设、环境改善、安全稳定等热点难点问题,又尽心竭力解决好老百姓日常关注的肉价贵、办事烦、停车难、买菜不便、出行不畅、小区环境脏乱差等操心事烦心事,努力让生活在无锡的人们更加舒心、更加富足、更加幸福。
打赢收官战,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定不移担负起“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的时代重任。坚持“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大力弘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攻坚克难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改革创新精神、“低调务实不张扬”的埋头苦干精神、“漫山桃李竞争妍”的率先争先精神,以“归零再出发”的心态、“跳起来摘果子”的姿态,善于谋最新的招、敢于攻最大的坚、乐于吃最大的苦,形成你追我赶、只争朝夕的浓厚氛围,在高质量发展上跑出加速度、跃上新台阶,用今天的“拼搏程度”换取明天的“发展高度”,用政府工作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5%,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36亿美元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迎难而上稳增长,夯实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市级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滚动实施和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补短板力度,组织实施总投资4365亿元的228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和总投资1755亿元的137个市级政府投资项目。推出一批对社会资本有吸引力的优质项目,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落实好“一城一策”方案,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发挥消费基础作用。深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和梁溪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推进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立健全产品服务标准和消费信用体系,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放心消费创建。落实“菜篮子”市(县)区长负责制,持续做好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
发挥开放带动作用。实施贸易促进计划,高标准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举措,加快“智慧海关”建设,深化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产业强市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65%左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促进柬埔寨西港特区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友城拓展和交往成效。
发挥金融保障作用。加强企业债务、互联网金融和地方各类交易场所风险的综合防控,积极稳妥化解企业大额信贷风险,确保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推进防范化解非法金融活动风险攻坚战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套路贷、非法集资等行为。巩固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成果,发挥综合监管系统作用,推动债务规模、债务率、债务成本持续合理下降。
(二)坚持纵深推进强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着力提升“产业素质”。深化“造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实施千企技改装备升级行动,规上工业投资增长7.5%左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建设100个智能化重点项目,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0个。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亩均产出率。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大力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加快大拈花湾、江阴梦东方文化创意基地、宜兴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和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提升江南古运河、翠屏山、鸿山等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0%。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开展“标准化+”行动,支持更多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奖和全国质量标杆。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两机”、深远海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
着力发展“三大经济”。聚焦发展数字经济,编制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向设计、装备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展,扎实推进车联网先导区、海力士集成电路产业园、易华录数据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更大力度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聚焦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培育本土总部企业,加大国内外总部企业招引力度,推动现有外资企业总部化、基地化发展,加快推进博世中国氢燃料电池中心、中国创新与软件开发中心、智能网联事业部中国总部等项目建设,打造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总部基地城市。聚焦发展枢纽经济,加大空港、海港、高铁、陆港等有形枢纽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信息服务、运营调度、供应链管理等无形枢纽平台发展水平,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长三角枢纽经济创新高地。
着力提高“创新浓度”。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6%以上。加大科技型企业招引力度,大力引进各类风投基金,扎实推进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隐形冠军”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双创”服务体系,办好重大品牌活动,引进更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