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及明年目标任务
刚刚闭幕的市第五次党代会,擘画了全市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吹响了“牢记领袖嘱托,铭记真抓实干,奋力谱写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固原新篇章”的嘹亮号角。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好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持之以恒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发展质量、实干乡村振兴共享发展成果、坚守生态立市厚植发展底色、深化改革开放蓄积发展动能、加强文化建设奏响发展强音、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伟力、推进市域治理筑牢发展基石,担当作为跑好“第一棒”,追赶发展书写“新篇章”。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担负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时代使命,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聚焦“红色固原、绿色发展”定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底线,守牢发展和生态红线,坚持产业强市、生态立市、依法治市,坚持抓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实干作风,奋力谱写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固原新篇章,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实现“五个新”、打造“五个生态”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逐年作出安排,逐季督导调度,逐月跟进推动,谋到关键、干在实处,奋力建功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经济发展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高质量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人民生活上,居民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市域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绿色发展上,高质量建设宁夏南部水源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0.9%,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上,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加速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激发,加快形成高水平开放新体制。从严治党上,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工作作风更加严、真、实、细、快,能力素质更加过硬。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赶考的开局之年,也是纵深推进先行区建设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是经济发展风向标。明年预期目标安排要全面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固原责任,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确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等预期目标,总体上高于我市前五年平均水平,高于自治区和全国目标,一是充分考虑了发展不足仍是我市最大实际,实现赶超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我们最大任务,只有保持自我加压,才能实现追赶奋进、缩小发展差距。二是要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减税降费政策留出充足的财政支持空间。三是我们积极担负建设先行区时代使命,规划产业,谋划项目,发展动能正在积厚成势,一批项目陆续落地投产,将对经济增长形成有效支撑。四是我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加速阶段,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投资拉动。五是我市居民收入较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共同富裕,持续改善民生,继续保持较快的收入增长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明年的工作,“稳”是底线、是大局,“进”是更高目标,只有以更全面的“稳”,才能保障更高质量的“进”。从各项支撑因素看,“稳”有基础,“进”有动能,各项指标是符合实际、可行可及的。
三、对2022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开局起步任务重、挑战多、要求高。关键是要以先行区建设统揽全局,以争创6个国家级示范市、发展“5+4”产业、建成6个基地、建设10大基础设施工程、实施党建“铸魂”工程及人才培育工程、开展5项民生提升行动为抓手,扎实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坚决把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美景。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产业发展,高层级壮大县域经济。强化市级领导包抓产业发展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机制落实,加快培引龙头、延长链条、打造集群。
狠抓重点产业延链条。肉牛产业,聚焦打造全国百万头高端肉牛生产加工基地,抓好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饲草保障、精深加工,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设“出户入园+光伏”园区50个、养殖示范村10个、良种繁育基地6个,肉牛饲养量达到125万头,集中养殖率达到25%。力促融侨肉牛加工项目投产,水发浩海和伊赛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开工建设。绿色食品,聚焦打造百万亩高产高品马铃薯、清凉蔬菜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重点发展畜禽肉、薯条薯片、果蔬等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企业组织形式和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净菜入超,推进雪川一期15万吨马铃薯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带动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35个。文化旅游,聚焦打造全国避暑养生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服务提档升级,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全国避暑旅游城市。提升改造高档民宿15家,六盘山长征景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力争接待游客数突破720万人次。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山杏、山桃、艾草等功能性保健产品扩大规模,力促山桐子、黑果花楸种植加工和蜂蜜生产等项目投产,带动林下经济稳定发展,林鸡、林蜂、林花分别达到100万只、10万群和10万亩。纺织服装,规划建设六盘山纺织服装园区,培引现代纺纱、服装加工等产业链,紧密衔接就业帮扶车间,力促丰源纺纱二期、华人礼服等项目建成投产,雪洋、新恒纺纱项目落地开工,纺纱产能达到30万锭、家纺服装达到2000万件(套)以上。
狠抓培育产业增动力。新材料,争取在新材料产业园设立化工集中区,做好用水保障,推进岩盐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华生管道绿色循环新材料等项目落地。新能源,坚持风光电资源全域统筹,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建设原州区新能源示范区,加快其他县分布式光伏开发,新建110千伏输变电等电网工程,做好抽水储能电站前期工作。支持隆德、泾源连通管道天然气。中药材,健全药材道地性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电子信息,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机遇,建设“数字固原”六盘云,新改建通信基站1927座,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狠抓项目建设强支撑。实施投资“648810”工程(即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六个领域,建设400个总投资800亿元项目,其中市级重点项目80个,着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压实责任,倒排进度,半月一通报、一月一督查,分批集中开工,力保80个重点建设项目一季度开复工60%以上,二季度全部开工。力争开工建设宝中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推进六盘山机场扩建,加快固海扩灌黄河水入西吉、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
狠抓营商环境育主体。像爱护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163”政务服务APP应用水平,推行项目审批“拿地即开工”极简办模式,企业开办时间提速至3小时内。推进各项惠企利民政策直达基层、直到企业,落实优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严格执行“十必须、十不准”要求,着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让企业家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称心。扎实落地科技政策,发挥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作用,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6%。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新增规上企业12户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区1个,发展城市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会议经济等新型业态。布局冷链物流、科技信息、智慧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健康、养老、育幼、家政、快递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二)抓好巩固衔接,高起点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强化动态监测帮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用好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完善“网格化”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紧盯“三类人群”常态化精细化开展“四查四补”,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建设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提升闽宁产业园6个,形成示范带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建改造高效节灌面积33.4万亩,新建旱作高标准农田50万亩,推广使用有机肥,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群众产业收入占比达到50%,产业带动劳动力就业比例达到50%以上。提升固原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认证“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30个以上,争创知名品牌10个,打响固原黄牛、马铃薯、胡麻油、清凉蔬菜、高品鸡蛋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以上。
大力推进五项行动。抓实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落实38个千人以上移民安置区发展规划,聚焦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融入“五项重点任务”,探索多元要素参与增收模式,打造移民示范村(社区)20个。抓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围绕“两个高于”目标,鼓励创新创业,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稳住转移性收入。抓牢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落实“双减”政策,强化“五项管理”,新建各类学校12所,培育1个自治区级特色高中示范校。认定“六盘名师”100名、“六盘名校”50所、“六盘名校长”30名。支持宁夏师范学院“升大创博”,争取创建市级职业教育高职学院。抓紧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培育“六盘名医”50名,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抓细社会保障服务提升行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保医保基金监管治理,织密兜牢低保、残疾、孤儿等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网。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50公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新建管用机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完成农村改厕1.1万户,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75%和36%,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00个。完善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活力、善治、文明”乡村。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