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21日 张伟文)

2022年01月11日 16:12   来源:兰州日报   

  ——2021年12月21日在兰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兰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伟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兰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史无前例的疫情大考,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经济实力持续攀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20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244亿元,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63.3亿元增加到1756亿元,年均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15.5亿元增加到258亿元,年均增长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9661元、10391元增加到43364元、16117元,年均增长7.9%和9.2%。

  五年来,发展动能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6年的53.1%提升到2020年的60.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五年内翻了两番多。完成“三化”改造项目51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新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16家,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5%。旅游接待人数从5342万人次增长到8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448亿元增长到600亿元。

  五年来,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兰渝铁路、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中川机场三期扩建、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奥体中心、万达茂等城市新地标拔地而起,水墨丹霞、野生动物园、黄河楼等特色景区投入运营,黄河之滨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城市形象品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常住人口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74.3万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等荣誉。

  五年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0多亿元,打赢脱贫攻坚战,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7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顺利接续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五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嘱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6年的66.4%提高到2021年的82%,黄河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稳定达到Ⅱ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造林绿化59.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92.2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5%。

  五年来,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开建棚户区改造项目100个,惠及群众9.4万户、30多万人。招聘同工同酬教师3376名,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72所,增加学位11.9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部消除。市中医院、口腔医院、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项目主体完工。房屋产权登记发证等民生领域历史积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即将过去的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3%以内。

  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这是各方面接续努力、久久为功的结果。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确立“守三线、抓项目、提升首位度”的工作方针,科学务实抓好经济运行调度,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风险挑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0亿元台阶,对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第一。坚持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和顶级工作来抓,创新实行项目管理手册制度和“两真四有”精准招商,实施项目建设考核奖励机制,累计引进国药集团年产20亿剂重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海亮集团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加工、60万千瓦牧光互补发电等产业项目974个,完成到位资金2610亿元,建成运营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国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向上争取支持力度,先后获批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5G试点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等国家和省上政策平台31个,争取各类资金300多亿元。成功争取到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获中央支持资金21亿元。经济发展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兰州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增速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高新区、经开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21.2亿元、356.9亿元,年均增长11%和8%;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全面铺开,科创中心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城市基础框架和产业基底逐步夯实。各县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联动的协调发展态势。

  (二)致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着力重振“兰州制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产保持基本稳定,二产占比三分之一,三产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建成运营兰州科技创新园,兰州成功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兰州新区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制定出台支持重振“兰州制造”配套政策,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推广产业链链主制度,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工业经济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完成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京东亚洲一号(兰州)智能电商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运营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医疗、云旅游等新兴消费,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4.8%。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望河亭、中山铁桥等热门旅游打卡地,“假日夜经济”活跃度高居全国前列,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连续五年增幅超过20%,跻身“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城市”行列。

  (三)深入推进“精致兰州”建设,打造了城市靓丽名片。坚持以精致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由表及里改变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精致兰州“绣”出来》。精益编制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精准划定“三条控制线”,精心制定兰州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74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等专项规划,精细推进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城市“成长坐标”进一步确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兰合铁路、中兰铁路、傅家窑至苦水公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第二水源地建成通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进入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扎实推进78个“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建设,改造老旧小区842个,加装电梯1109部,建成智慧安防小区312个,新建改造供热、供气、供水管线873公里,打通疏解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入推进精致项目创建活动,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整治城区小街巷架空线缆等市容“六乱”问题。加快铺开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场景应用,兰州获评全国5G网络速率最佳城市。全面做好黄河文章,谋划实施“读者印象”精品街区等一批提品质项目,高标准完成黄河风情线景观美化亮化,实现核心区20公里健身步道全线贯通,打造“夜游黄河”品牌,“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愈发靓丽。

  (四)全面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乡村振兴基础。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新增高原夏菜、百合、玫瑰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20.2万亩,建设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打造“甘味”品牌30个,高原夏菜远销国内20多个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永登县苦水镇、武胜驿镇和榆中县园子岔乡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皋兰县什川镇入选国家运动休闲小镇、长坡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化示范村。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成引洮一期榆中配套工程和33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展4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和56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4514户,新建“四好农村路”2614.3公里,榆中县、皋兰县分别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5个。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三变”、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成果持续拓展,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全面完成。

  (五)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擦亮了绿色发展底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建成黄河干流兰州段、湟水河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完成七里河安宁、雁儿湾、盐场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建,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各考核断面水质连续100%达标,确保了“一河净水送下游”。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巩固扩大“兰州蓝”成果,实施兰铝电厂、西固热电等重点企业超低排放和低氮改造,顺利完成国电兰州热电“上大压小”异地搬迁,PM_2.5浓度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全面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持总体稳定。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有序实施南北两山植被修复、“省门第一道”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新建改造九州台、彭家坪休闲公园等生态文化景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扩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培育绿色生态产业,顺利通过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绩效考核,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44.3%。

  (六)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了市场动力活力。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对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弱项,营商环境便利度大幅提升,服务承诺“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小兰帮办”荣获甘肃最具影响力服务品牌,“小兰之家”被评为智慧中国“2021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特色50强”。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国资国企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兰州金控公司挂牌运营,国芳集团、庄园牧场主板上市,兰州银行A股首发通过审核。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全省首宗“标准地”在兰州新区成功出让。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义乌、日喀则等市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克孜勒苏自治州共建“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新通道,累计发运“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1184列47280车、货值133.8亿元。中川国际机场获批“第五航权”,开通国际货运包机航线15条。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与域内城市签订科技合作、医保互认等协议,积极推进一体化发展。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国际田联路跑大会、第十一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高规格会议,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七)用心用力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了人民群众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破解民生难题,市级财政累计用于民生支出749.2亿元,为民兴办实事73件。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成现代粮食产业园,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低保、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启动实施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项目,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面落实。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力度,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师资短缺、学位紧缺、入园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成院校7所、入驻师生10万人,成为“技能甘肃”引领示范区。深入开展《百姓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红色儿童剧《大豆谣》选送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案例。国家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市九运会顺利举办。人防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深化“平安兰州”建设,扎实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等工作,西固区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沉着应对处置新冠疫情、“11?3”兰海高速兰临段重大交通事故、2018年防汛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全力保障了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不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赓续党的精神血脉、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中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务实重行、真抓实干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行“双清零”管理、限时办结等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认真落实市政府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6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7件、废止27件,办理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180件、政协提案2092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9%。

  同时,统计调查、气象、地震、档案、供销、慈善、公积金、机关事务、项目评审、社会科学、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扎实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侨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面对今年10月中旬突袭的新冠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全城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完成六轮大规模核酸检测,一个潜伏期内切断了传播链条,一个月内清零了中风险地区,45天内治愈了全部确诊患者,适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及早转入常态化防控,取得了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的重大胜利。在这场战“疫”中,436万兰州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广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无私奉献、昼夜值守,公安干警闻令而动、忠诚履职,退役军人和民兵不褪本色、坚守一线,各级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省内兄弟市州全力支援、并肩作战,一同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那些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那些紧张急促的时间刻度,清晰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无怨无悔和无惧无畏,充分诠释了兰州担当和兰州力量,更加坚定和鼓舞了全市人民奋进新征程的自信与勇毅。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我们步履坚实、收获满满。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各方面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兰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过去五年成绩和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基础不够牢固,稳增长仍然面临较大压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偏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兴产业成长不快,调结构增动能的任务还很艰巨;市属国有企业发展动能不足,融资能力弱,债务压力大,亟需加快转型发展;城市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完善城市交通、城市管网和推进城市更新等工作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营商环境还不够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还不够高,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规模实力有待增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尚有欠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需提高;一些干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攻坚意识不够强,工作本领还不能完全跟上发展变化的节奏。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21日 张伟文)

2022-01-11 16:12 来源:兰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