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工作谋划
党的百年奋斗史成就辉煌、成就伟业,彰显了我们伟大的党坚守历史自觉、坚持自我革命的高贵品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历史之问,“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大的政治成果和理论成果。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出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决定,必将引领我们坚定历史自信、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执着勇毅走好新的百年赶考之路。市第六次党代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发展机遇,郑重作出同城融圈、优镇兴乡、品质主导、产业支撑“四大战略”决策,为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安指明了前进方向、凝聚了广泛共识。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力量,增强把握发展规律和大势的行动自觉,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继往开来、笃定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人民政府准确把握市委确定的发展战略路径,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把“同城融圈、赢得机遇”作为主攻方向。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广安建立地区以来28年发展历程表明,什么时候机遇抓得准、用得好,我们得到的支持就多、发展势头就好。机遇往往出现在结构变化中、蕴含在重大转折间,稍纵即逝、失不复得。当前,经济要素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趋势日益明显,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空间承载形式成为主流,市委以全局视野提出“四大战略”构成有机整体,“同城融圈”起主导统揽作用,是广安能否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大变量。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梯度发展定势,按照新经济地理思维,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赢得机遇,坚定融入“增长极”、嵌入“产业链”、步入“同城化”,早日迈进“都市圈时代”,使“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人民政府准确把握市委研判的“三期”历史方位,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把“打赢首战、打牢基础”作为发展导向。开局关系全局,起势决定走势。广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市委立足时代大背景、担当历史新使命,作出“三期”重大判断,把未来五年发展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贯通起来、统筹谋划、一体布局,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五年为首战,开局最关键,我们既要当改革派,更要当实干家,起步就起跑、起跑就冲刺,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每项具体工作做起,系统推动“四化”同步,大力提升位势能级,用奋斗开辟加快发展新境界,用拼搏创造跨越发展新格局,为广安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人民政府准确把握市委明确的奋斗目标体系,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把“提速晋位、突围崛起”作为总体取向。精神决定成败,作风成就未来。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呈现出新特征,一些地方异军突起、呈现勃勃生机,根本在于主动适应了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常态。市委从全市结构调整和做大总量双重压力的现实出发,作出推动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速度质量并重型转变的部署。我们一定要拿出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摆脱路径依赖,大胆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拿出干的劲头、拼的勇气、胜的决心,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全面缩小发展差距,努力形成争先晋位发展态势,着力把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一年一台阶、五年大跨越,在激烈竞争的区域经济中提速晋位、突围崛起!
新一届市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开创新局的五年。市人民政府将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团结拼搏、担当作为,一步一个脚印把市委绘制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
——坚定实施“同城融圈”战略,在重塑区域发展版图上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全域全程全力融入重庆都市圈,加快建成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战略目标,坚定不移、积极主动推进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充分释放核心城市极化效应巨大潜能,尽快形成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成西渝高铁广安段、广安机场、广安绕城高速西环线、广渝同城大道,推动建设渝广城际铁路、重庆都市圈市域(郊)环线、广安至成都高铁,力争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与成都1小时快速通达。强化广安中心城区枢纽功能,打造都市圈北部科教中心、医疗中心、物流中心,推动与重庆毗邻城镇连片发展。共享重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引进重医附二院、重庆八中等一批医疗教育机构。落实“天府通办”“川渝通办”事项,推进社保、公交“一卡通”,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水平。初步建成重庆先进制造业集群配套基地。围绕重庆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以高竹新区、广安(邻水)高新区、临港经开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汽摩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围绕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华蓥山经开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器件。围绕重庆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以广安经开区、华蓥山经开区为平台,集聚发展绿色化工材料、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围绕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岳池经开区为支撑,成链发展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率先建成高竹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南北大道、川渝大道、包茂高速高竹互通等建成通车,争取建设重庆中心城区至新区城轨快线,实现到重庆“两江四岸”半小时快速通勤。加速崛起一座产城景融合发展、常住人口超过15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的现代化新城,建成重庆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重要承接地。形成“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分区管理”一整套改革成果、全国跨省域同城化发展新机制新模式,高质量完成党中央赋予的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任务,成为川渝毗邻地区标志性的功能平台。
——坚定实施“优镇兴乡”战略,在重构新型城镇形态上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县域经济整体重塑、片区和中心镇带动能力显著提升、中心村多点开花”发展方向,坚决落实省委、市委统筹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各项部署,打牢广安高质量发展底部基础。县域经济弱小现状显著改善。坚定做大县(市、区)经济总量的信心和决心,制定“一县一策”政策措施,落实重大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帮扶政策,力争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经济总量均超400亿元,每年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表彰都有广安一席之地。下大力气培育特色经济,用好特殊类型地区发展支持政策,做好玄武岩、天然气等资源转化文章,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力争2个以上县(市、区)纳入全省县域百亿主导产业培育计划。乡镇整体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市经济、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形成较高能级的3个城市片区和4个城乡融合片区。按照“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等示范带动效应,壮大中心镇加工制造、商贸物流、农旅融合、生态康养等支柱产业,引领23个农村片区错位发展,力争培育5个以上省级百强中心镇、2—3个百亿级农村片区。乡村安居乐业条件显著优化。坚持五年过渡期“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系统保护自然风光、田园景观、传统村落、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资源,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达75%以上,基本消除较大面积黑臭水体,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逐步呈现。
——坚定实施“品质主导”战略,在重铸品质广安上取得重大突破。围绕“经济高能级、开放高水平、城市高格调、生态高颜值、生活高品质”内在要求,把提升发展能级作为主线,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更有成色。实现经济能级大提升。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占比提高到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5%以上。现代金融业短板加快补齐,银行机构存贷比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民营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逐年提高。国有企业实力迅速壮大,资产突破2000亿元,形成1家过千亿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至少1家上市公司。实现城市能级大提升。把“亮山亮水亮文化”贯穿城市建设始终,推进主城“四大片区”内涵式滚动发展,建成“一江一河”生态廊道、主城区到广安机场和高铁站快速通道,新增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1300多个老旧小区、城市燃气管道和雨污分流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置、餐厨垃圾处理达到100%。新建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重庆都市圈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优质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显著增加,建成市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办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活动,广安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生态能级大提升。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5%以上。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达标率100%。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成链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美丽广安生态本底更加牢固。实现民生保障能级大提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00所以上,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创建省级引领性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5所,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专升本”,新建1—2所高等院校。加快建设“1+3+1”重点公立医院,建成市公卫临床中心、21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三甲医院、三级疾控机构、省市重点专(学)科数量实现翻番,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川渝卫生健康合作示范市。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做实医保市级统筹,守护好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打造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民生事业实现从“有”到“好”、从“好”到“优”新跨越!
——坚定实施“产业支撑”战略,在重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做强工业、做活文旅、做优农业”发展路径,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培育生态,现代产业实现跨越突破,形成经济增长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当主导挑起发展大梁。装备制造、绿色化工2个1000亿级,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3个500亿级,食品饮料、轻工服装2个400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构建。工业总产值、税收、企业利润总额实现翻番。广安经开区建成千亿级园区,6个省级园区建成500亿级园区,利尔化学、诚信化工等5户企业培育成百亿级龙头企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圈基本形成。文旅业大提质塑造发展优势。新增4A级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8个以上,实现规模以上文旅企业、精品景区、旅游收入三个倍增,基本建成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引进一流“文化+科技”城市主题乐园项目,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推进邓小平故居及周边提档升级。创响“华蓥山美好山居”品牌,建设川渝地区生态康养旅游名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康养度假、研学旅行、乡村微度假等文旅新业态。一产业强转变建成农业强市。推进粮油、生猪、蔬菜、水果等全链融合发展,新(改)建高标准农田70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0个,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80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稳定在360万头以上。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白龙峡水库、亭子口灌区二期等大型水利项目和观音溪水库、文昌寨水库等中型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渠江、嘉陵江、御临河等重点江河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建成龙滩水库、回龙寺水库、黄桷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补齐烘干冷链物流等短板,提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初加工率达到80%以上;培育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建成成渝地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区域公用+企业自主”品牌体系,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