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奋战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勇于求变、敢于求新、善于求质,构建“港、区、产、城、人”五大愿景,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争当广西“面朝大海、向海图强”排头兵,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贡献钦州力量。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75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35万标箱,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务必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不折不扣推动中央、自治区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切实做到市委有决策、有部署、有要求,政府就有行动、有落实、有成效;务必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三大振兴”,深挖“三大潜力”,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笃定心志闯出向海经济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广西工业强市;务必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自贸试验区创新、RCEP生效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启动建设等历史黄金机遇,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最大限度聚集一切发展要素,加快建设千万标箱国际门户港;务必坚定不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国之大者”,牢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汇聚全市人民集体智慧,守住“三条底线”,建设开门见海、关窗听涛的现代化滨城,建设更加壮美的新乡村,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这是我们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我们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担当实干铸就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三、2022年工作安排
发展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港,增强枢纽海港集聚辐射能力。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工程,持续提能级、畅通道、优服务,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高质量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力促平陆运河开工。围绕打通江海联运“任督二脉”,把平陆运河作为头等项目、头等大事、头号工程,全力配合自治区加快推进平陆运河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动征地搬迁、移民安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土(石)方综合利用及整治等工作,确保项目年内实现开工建设。围绕激活运河沿线发展“一池春水”,紧扣国土、交通、产业等空间重构,加快完成“1+6”专题研究,优化港、产、城、乡、路、农、水等领域布局,实施一批运河关联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自治区层面推进,高质量布局建设运河通道经济带。
持续提升港口能级。新增3个以上泊位对外开放,推动金鼓江12-13号和19号、大榄坪1-3号泊位建成投入使用,服务大榄坪南7-8号自动化集装箱泊位改造项目上半年投入运营、9-10号泊位交工联试,争取大榄坪南14-18号、金鼓江14-15号、大环17-19号等泊位开工建设,开展20万吨级集装箱双向航道、西航道升级扩建工程等前期工作,推动30万吨级原油码头常态化运行,实现20万吨级集装箱船常态化通航。
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加快构建“两横四纵”集疏港通道,开工建设海棠至勒沟高速公路、环珠东大街,加快钦海大道建设,力争鹰岭作业区疏港道路建成通车。完善海铁联运设施,提升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期配套服务功能,开工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期、钦州东至钦州港铁路增建二线、钦州东至三墩铁路支线等项目,推进中国-东盟海铁联运钦州转运中心建设,加快建成钦港支线扩能改造、钦州港站至钦州港东站电气化改造项目。加密开行班轮航线,培育开通至美国西海岸、欧洲地中海等地区的直达远洋航线,全年新增外贸航线2条以上。拓展海铁联运班列,扩大中南地区海铁联运运行规模,推动在湖南怀化、湖北武汉、云南曲靖、贵州黔南州等地建设“无水港”。深化提效降费优服行动,开展集装箱全生命周期管理第三阶段、陆海联运系统等集成改革,加大“智慧湾”系统建设力度,推动整体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货源向钦州港集聚,打造全国集装箱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区。
完善物流贸易枢纽功能。加快重点物流平台建设,开工建设中远海运物流园、进港公路危化品专用停车场、金鼓江作业区专用停车场,加快建设国际集装箱分拨中心、冷链保税交易中心,全面建成中谷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基地,打造服务西南的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建设原油保税仓,规划建设大宗物资中转交易中心,建成面向东盟的铜矿、锰矿、锆钛矿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申报设立西部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和安全通道,开展国家原油储备基地、天然气储备基地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中储粮粮食仓储物流基地等项目落户建设,打造综合储备基地。
(二)做大培强产业集群,勇当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排头兵。以“大抓产业、抓大产业”为主线,围绕“1+4+N”千百亿产业格局,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推进工业振兴,推动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实施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一名市领导跟踪服务一个项目、一个单位负责推进一个项目”工作机制,统筹推进13个百亿元以上、2个50-100亿元、13个10-50亿元、12个5-10亿元投资项目,推动中石油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华谊三期、中伟二期、金桂二期第二条生产线、桐昆一期、港创智睿二期等6个投资超50亿元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恒逸项目加快主体工程建设、国投三期项目进入主体施工并争取获批建设第二台机组,推动中伟一期二三阶段、华谊二期、泰嘉、海上风电基地等4个百亿元产业项目投产,力争远景风电一期、鸿谊聚丙烯等项目建成投产,确保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以上。
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发挥龙头企业强磁效应,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开展以商引商,按照“前端强化精准对接、中间强化精准承接、后端抓好精准服务”工作思路,精准引进一批产业链项目,补全、拉长、增粗产业链条。以中石油、华谊、恒逸等项目为龙头,重点引进高端聚烯烃、可降解材料、特种树脂等烯烃材料项目,培育发展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专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工品。以中伟项目为龙头,重点推进格派镍系电池新材料、四氧化三钴及三元前驱体、硫酸镍、碳酸锂、氢氧化锂、锰酸锂等项目落地,做强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双链条正极材料,补齐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锂电池材料,规划建设新能源材料“园中园”。以中船海上风电、远景风机制造等项目为龙头,争取引进发电机、齿轮箱、轴承、轮毂等项目,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大型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泰嘉项目,拓展印制电路板、显示模组等产业链,重点引进触控模组、液晶显示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探索引进半导体晶圆、封装测试产业群。依托见炬科技项目,开展PCR检测仪、温差发电设备、小空间温控设备等下游产业链招商,加快培育热管理和温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申报自治区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支持建设华谊智能工厂、中船检测维修服务基地等“两业”融合发展项目,鼓励产销分离的生产性企业在钦州设立服务外包子公司。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全面建成运营钦州华为云,打造智慧社区等一批数字化便民应用,新建一批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新增数字经济关联企业50家,争创广西数字经济示范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申报建设自治区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推进县域工业振兴。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按照“一县一策”支持“一县一业”发展,引导县区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灵山重点打造玩具、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浦北重点打造木材深加工、工艺编织产业集群,钦南重点打造进口木材及高端家具家居、大型临港石化下游产业集群,钦北重点打造高端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一批县域优质企业在主板上市。推动县域工业投资突破百亿元,加快建设9个10亿元以上、35个亿元以上县域工业项目,确保灵山百菲液态奶扩建、浦北晟伟家居二期、钦南丰林超强刨花板、钦北两山创新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与县域园区联动发展,构建产业园区发展共同体,争取钦北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突破两百亿元,支持灵山工业区、浦北经济开发区、钦南工业园建成百亿产值园区,力争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钦聚英才”计划,坚持“带土移植”“厚土培植”,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创新创业者打造筑梦、追梦、圆梦的热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组建创新发展基金,规划建设钦州智汇谷研究与创新转化集聚区,推进“一主体两孵化基地”建设,推动见炬-清华大学、华谊-北部湾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农产品高值化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等重点产学研合作落地见效,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0家,使科教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