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8日 何宁卡)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8日 何宁卡)

2012年02月09日 09:50   来源:政府网站   
    (八)惠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秉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市公共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两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推进惠民生办实事30项工程建设,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9.3亿元,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市一中扩建工程三期、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顺利完成。扎实办好2011年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累计投入15.5亿元,其中镇级福利机构改扩建、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公交同城同价等八件实事已基本完成,其他后续工作正加快落实,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比2006年降低0.6个百分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次增长79.2%,月人均养老金增长78.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40万人。城镇职工、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及城镇居民均实现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等福利标准,累计发放低保金1.3亿元。开展社会救助和扶弱济困活动,累计投入各类扶助资金4.7亿元。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累计改造华侨农场危房5559套,提供保障性住房19872套(间),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070万元,解决了10384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达30.3平方米。

    发展教卫文体事业。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水平持续提高。五年新改扩建学校94所,至2011年全市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8年。大学园区完成建设目标规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改扩建市、区、镇三级医疗卫生机构16所,建设“四位一体”农村卫生服务中心131个,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增强,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加强文化体育工作,规划建设“一院三馆”,不断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60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和国际赛车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四级协调联动的综治信访维稳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动态防控能力。全市八类主要犯罪案件发案同比下降44.7%,保持为珠三角地区刑事发案最低、社会治安秩序最好的城市之一。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构建“一体系三平台”,健全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2011年事故宗数、伤亡人数分别比2006年下降70%和32%。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斗门区被评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探索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人口计生工作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凭积分入户及其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政策,累计落户1419人、入学3353人。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和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3.8万人。推动统计、人防、国防教育、外事、侨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国安、海防、边防、海事、工商、打私、打假、气象、科普、防震减灾、仲裁、档案、地方志、港澳流动渔民、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关工委、老干、慈善和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九)推改革,增强发展内生活力。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一体两翼”改革。完成大部门制机构改革和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赋予经济功能区依法行使部分市一级行政审批权,市政府工作部门精简1/3,市级审批事项减少58%,审批时限平均减少31.6%,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居全省第一,政府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总体满意度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政务公开工作深入推进,政府网站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累计办结市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4件、788件和1707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9项,制定修改市政府规章25项。进一步完善政府系统反腐倡廉惩防体系,促进廉洁从政。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市管国有企业由26家重组为13家,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比前五年增加1316亿元,增长189.2%。推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改革,构建财政风险准备金机制,推进部门财政预算公开。全面化解了财政、金融历史遗留风险,妥善解决了政府历史遗留债务。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培育、基层社会治理等改革取得实效,政府购买服务常态化,已向社会组织转移了88项政府职能,政府、社会、公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斗征程步履坚实,五年的奋斗成果来之不易,五年的奋斗体会弥足珍贵。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一是必须坚持抢抓机遇,增创优势。我们紧紧把握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开发横琴新区、建设港珠澳大桥为珠海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凝聚共识、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加速建设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打造高栏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横琴新区等环港澳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赢得了城市转型发展的先机,强化了自身的比较优势,提升了城市战略地位,增强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我们紧跟经济特区未来三十年改革发展、横琴实行更加特殊优惠政策、创新社会管理先行先试和珠海大投入大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特区扩容和法规政策全覆盖,促进横琴区域创新,形成了横琴独具优势的发展环境;深化政府大部门制、国有企业和投融资体制以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珠海模式,形成了保障新一轮大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了以改革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保稳定。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互动,协调发展。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并重、“东西互动”与“区域协同”并举、“陆海”开发与城乡建设并进,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深化珠港澳、珠中江、珠深穗等区域互动,较好地促进了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民生共进,和谐共建。我们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听民声、纳民意、解民忧、纾民困,实施一系列富民惠民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宁和谐,人民群众分享到了更多发展成果,更有幸福感。

    五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优化服务。我们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履职、强化执行,抓好队伍、转变作风,着力建设效能型机关、服务型政府,营造了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有赖于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归功于全市人民的群策群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广大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珠单位、驻珠军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珠海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制约珠海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尚未完全打破,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和市政基础设施仍需加快完善;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统筹城市一体化发展仍需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制造业投资和产业规模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处在攻坚阶段;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压力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大;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支撑能力偏弱,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强化;行政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仍需优化。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攻坚克难,加大力度予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总体设想

    今后五年,是珠海打造核心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纵观当前国内外形势,国际金融危机远没有结束,世界经济增长在短中期内可能呈低迷状态,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各类风险交织并存,稳增长、促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但是,国家宏观调控继续加强,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自主增长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交通、产业、城市三大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探索建设生态文明、走不一样发展道路的进程中,积累了做法经验,创新了体制机制,厚积薄发的比较优势不断强化,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经济加速发展、内力增强的上扬趋势更为明显,支撑未来发展的根基更加厚实;人民群众对推动我市振兴崛起、建设宜居城市美好生活所凝聚的共识和新的期待,更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总的看来,未来五年有挑战更有机遇,有压力更有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顺应形势变化,加强统筹兼顾,提高驾驭能力,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把握机遇、乘势而为,趋利避害、化解风险,扎实完成好未来五年各项发展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珠海”主旋律,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东西互动、区域协同、和谐共享”五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让珠海城市更美丽,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重点建设交通枢纽、产业基地、宜居城市和人才高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面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把珠海打造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优美怡人、生活舒适便捷、服务优良健全、文化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的理想之城、幸福之城。

    ——经济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增强城市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超过48%、60%和10%;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3%。

    ——环境优美怡人。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完善城市一体化的布局和形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的宜居城市。在全社会树立环保自觉,提高环保责任担当。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优化提升环境质量。大力美化城市,提升城市魅力。倡导健康文明、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建低碳发展示范区,加快规划建设低碳城市。深入推进东西互动战略,提升城市一体化发展水平。统筹镇村协调发展,建设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宜居村庄。到2016年,森林覆盖率超过31%,建成区绿地率达45%,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位居全省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生活舒适便捷。大力建设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网络完善、安全高效、便捷通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构建以公交枢纽为节点、以大运量公交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出租汽车等为补充的一流公交体系。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城市发展智慧化环境,建设“智慧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形成更为完备的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商业、旅游等基础设施网络,缩小生活服务半径。深入实施区域协同战略,提高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建优质生活圈。到2016年,城镇化水平超过90%;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超过30%;全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75%,家庭上网平均带宽提高10倍以上。

    ——服务优良健全。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民生社会事业投入的稳步增长机制,大幅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到2016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超过10%和10.5%,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公办或具有公办属性幼儿园入读的幼儿比例超过3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超过95%和55%;优化15分钟健康圈,率先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实现应保尽保;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0万人次,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8%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万人,全市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文化繁荣昌盛。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2016年,歌剧院、博物馆、规划展览馆、文化馆等一批现代化、标志性的重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逐步形成。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城市文化特色逐步凸显。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富裕,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

    ——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实施和谐共享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发展服务体系、社会关系协调体系、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管理新局面。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打造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继续加强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更加注重提高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切实加强人文关怀,统筹兼顾城市各阶层群众尤其是外来人口、弱势群体的发展诉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营造兼容并蓄、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绩鼓舞信心;展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我们要切实肩负起时代和全市人民赋予的重托,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