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1日 李斌)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1日 李斌)

2012年02月15日 09:31   来源:政府网站   


  大力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拓展消费领域,发展文化、旅游、健身等服务消费,继续落实好家电下乡等促进消费政策。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质量,促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更多外贸主体,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出口产业集群和出口基地建设,扩大紧缺资源和关键装备等进口,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争取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密切跟踪宏观形势变化,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协调帮助解决融资等方面难题。认真落实稳定物价各项政策,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落实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经济强省,必须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基础,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全省产业布局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省里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整合各种资源,持之以恒推进,打造若干个5000亿元级以上的大产业。引导各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锁定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千百十”工程,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鼓励和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成套设备的研发应用,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加大技改投入,实施4400多项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力和占有率的安徽品牌。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新建一批研发平台,加快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实施150项重点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着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争取全年专利授权量增长3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0%,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认真开展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扶持本地科技人员创业,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和创业团队,推动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加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新建省级高新区。推进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开展试验区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合肥区域性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再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体育、农业等行业深度融合,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深化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纵贯全省、对接周边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安徽旅游品牌,壮大提升旅游经济。

  (三)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为依托,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深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集中建设一批优质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原产地名优特产品品牌资源效应,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村)。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抓好标准化认证,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高起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500亿元以上。认真落实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启动农业物联网工程试点。

  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全面启动以防洪、防旱、防污、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淮河综合治理工程。动工建设淮水北调骨干水资源工程,实施淮河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推进引江济淮(巢)前期工作。加快青弋江分洪道、水阳江、滁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治理项目建设,加强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实施72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建设。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实施塘坝扩挖、河沟清淤、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7万亩。加强防汛抗旱工作。

  推进新农村建设。新改建县乡公路3000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000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再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制定村镇发展规划,完成1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实施24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2000个以上村庄整治,保护村庄自然文化生态,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名镇名村。加大各项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落实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确保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秦宇雯)

共(9)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末 页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