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50%城镇化”后 如何“提升幸福感”

2012年03月13日 09:36   来源:华西都市报   

    “每逢佳节倍堵车,钱到买房方恨少。”“大城市人山人海,小城镇人烟渺渺。”“农民工,到底姓‘农’,还是姓‘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50%城镇化”这个新名词引发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关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称,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面对“堵城”“空城”“城漂”等城镇化新症候,代表委员纷纷出招。

    “堵城”如何突围?

    “春节从重庆回贵州,被人为堵了四个小时。”“楼越盖越高,车越开越慢。”两会期间,贵州省、河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纷纷收到网友的论坛留言。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桑金科回应网民说,治堵和防堵是提升城市幸福感必不可少的环节。

    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分析,2011年,中国城镇化进入“50%”的历史新阶段,更趋人性化的城镇化,需要城镇内部、城际之间更详尽的中长期规划,交通规划是必备的基础,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提出顶层设计理念的一个关键所在。他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上海、北京等特大型城市均以达到或临界2000万常住人口,承载负荷已濒临上限,治理“堵城”必需考虑更合理地引导和布局人口流动。

    “空城”能否不空?

    “大城留不住,小城不愿去。”这是近年来各地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留城”与“返乡”问题上的一大纠结,同时也显现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及省会城市以外,卫星城、中小型城镇的吸引力仍不足。

    陈鸣明代表说,缓解和避免“空城”现象,不能单单从户籍上考虑,当地首先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其次,要解决公共服务均等问题,包括住房、就医、求学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城人口“留得下、稳得住”,实现“有体面、有尊严”的城镇化。

    “城漂”何时能安家?

    目前全国约2.6亿农民工中,大部分依然是背井离乡的“城漂”,他们在城里何时才能有个安稳的家?

    “随着农民工二代的年龄增长,以前他们对公平的教育资源尤为期待,现在则遭遇‘婚恋饥渴’。”农民工代表朱雪芹告诉记者,农民工的“融城”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就业需求、生存需求,正在向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恋爱婚姻等复杂的社会问题“转移”。

    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专家严诚忠教授说,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不仅要有人性化的措施,更要考虑维护人的尊严。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