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接近华夏基金的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业内巨头华夏基金2011年的实际利润创下新低,甚至可能不足5亿元人民币。
即便考虑到在过去一年中二级市场走低、基金行业普遍出现的净值下跌和份额赎回的情况,这一数据也令人震惊。2010年熊市中,华夏基金仍然获得了10.06亿元的净利润。
华夏基金拒绝就这一问题接受外界采访。而由于其大股东中信证券尚未披露2011年年报,最终的利润数字尚有待确认。
这已经是这家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连续第四年利润下滑。2008、2009、2010年华夏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12.24亿元、11.08亿元、10.06亿元。
8只吸金股基表现糟糕
管理费收入锐减超3亿
和其他的基金公司一样,华夏基金仍然以管理费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而2011年,与其他基金公司一样,华夏旗下大部分股基净值与份额同步下降。
据华夏基金此前财务报表显示,为公司管理费贡献最大的基金是华夏全球精选、华夏红利、华夏盛世、华夏优势增长、华夏蓝筹、华夏回报、华夏成长和华夏行业精选。这是因为,目前基金公司对于偏股型基金收取1.5%的管理费。
2010年度,仅仅这8只基金就为华夏基金贡献了超过19亿元的管理费收入,接近华夏基金公募部分收入的65%,也占到了华夏全部管理费收入的60%。
据Wind数据显示,华夏旗下最大股基华夏盛世2011年份额从125.8亿份缩减到109亿份,资产规模从122.7亿元急速缩水到74.3亿元;华夏全球精选资产规模从193亿元缩水到133亿元;华夏优势增长从216亿元缩水到145亿元;华夏回报从117亿元缩水到99亿元;华夏蓝筹从119亿元缩减到81亿元;华夏行业精选从91亿元缩减到62亿元;华夏成长从106亿元缩减到87亿元;华夏红利从215亿元缩水到170亿元。
在八大吸金股基的带领下,华夏全部偏股型、也就是管理费收入较高的基金,总规模从2010年年末的1578亿元缩水到1154亿元左右,缩水幅度接近三成。以此简略计算,华夏基金在这一部分的管理费收入,损失就可能超过3亿元。
与此同时,华夏旗下的债券基金也出现了同样的资产规模缩水问题。
而同样由于业绩原因,华夏2011年的非公募业务,尽管维持住了平均收益为正的成绩,但大部分账户亏损。一般来讲,基金公司无法借此获得管理费提成。
因此,投资业绩差、尤其是旗下规模较大的股票基金的投资业绩问题,成为了华夏基金2011年滑铁卢的主要原因。2009年华夏全部管理费收入为28亿元,2010年超过31亿元。考虑到公募和非公募的实际情况,2011年,业内预计华夏的管理费收入应该低于2009年水平。
此外,华夏2011年曾经大举卖出公司持有的部分基金,套现超过4000万元。当时业界均认为是中信证券转让股权之前要求华夏对所有股东红利进行现金分配,导致华夏基金出售资产变现。这可能也是导致华夏2011年年终财务报表难看的一个原因。
新进股东面对“业绩变脸”
回本漫漫无期
华夏基金的实际盈利能力恶化,是今年该公司在股东压力下高调降薪的主要原因。简单计算,如果以2010年华夏基金6.59亿元的员工薪酬计算,平均薪酬降低15%-20%,就可给公司增加超过1亿元的利润。
此外,华夏基金对于2011年的宣传推广、市场销售等预算,也做了削减。
但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华夏的投研部门和高层,即便考虑到减薪因素,也应该在基金行业最高薪酬之列。
一位华夏基金前员工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据他所知,华夏副总经理、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几年前的年收入就在2000万元以上。但他认为以王亚伟对华夏的贡献,此薪酬并不为高。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高管则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华夏市场表现有目共睹,高薪策略是成功的。但是华夏目前员工数量已经超过600人,以基金公司实际运行而言,可能会存在一部分冗员情况。“以我们公司的情况来看,我想不出来他们为何要这么多员工。”
业界一直有传言称,由于和股东矛盾僵化,华夏存在“压利润”的情况。
尽管这些华夏基金员工私下对于公司降薪颇多议论,但是最关心华夏利润的仍然可能是6大股东。在中信证券之外的5家新进股东,基本都是以10%的股份对应16亿元的价格入股。
如果以华夏2011年利润4.8亿元计算,即便全部分配,这些股东也要33年才能收回成本。(来源:理财周报)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