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1日 15:34   来源:黑龙江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0日 王宪魁)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3.3亿元,如期实现“双一”目标,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21.2%,比“十五”期末增长75.6%和1.7倍。粮食总产突破1000亿斤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超千亿斤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0.7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7.5%和92.8%。

    ——过去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出台一系列应对危机保增长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31.5%,比“十五”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7.7%,比“十五”增长1倍。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机械化程度保持全国第一;绿色、有机食品经济总量列全国之首;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965.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2.4%。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400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95%和2倍。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32.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1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5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7倍。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13亿美元,比“十五”增长1倍。这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十一五”建成高速公路1095公里,一二级公路3115公里,总里程分别比“十五”增长1.2倍和21%;建成农村公路92365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到100%和99.3%。公路建设三年决战成效显著,2008年以来,建成高速公路1009公里,是过去20年的总和。新开工建设铁路总里程752.4公里。建成支线机场4个,机场总数达到9个。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成运营。重点实施了400多个大中型水利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870万亩,分别比“十五”增长2.8倍和2.1倍。大力创建“三优”文明城市,积极实施“百镇”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场县共建,城镇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共完成两批2092个试点村(场)建设任务,建成示范村300个。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造林绿化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2%,比“十五”期末提高1.6个百分点。《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116个项目全部建成。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这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成就最好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预计增加值达到494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5倍。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廉政勤政建设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公立医院试点改革进展顺利。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银行改制全面完成,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54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展顺利。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这五年是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应用成果转化率达到81.9%,比“十五”提高了8.1个百分点。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215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率达到75%。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新建了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乡村服务点,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功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我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赛事上共获得金牌635枚,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普及提高。援助四川剑阁县重建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援藏、援疆工作进展顺利。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五”普法成效显著,拥军优属、国防动员、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和社会慈善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这五年是公共服务不断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省本级财政用于民生投入累计410.7亿元,是“十五”的4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9万人,分别比“十五”增加88万人和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各类保险覆盖面和社保标准逐年提高。“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基本解决。完成2384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150万人口实现脱贫。大力实施“三棚一草”改造,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08.9万户,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84.2万户,新建廉租住房18万套;累计开工建设“三供两治”项目440项,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平安龙江建设、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共享发展成果最多的五年。

    龙江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省委确立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是十分正确的。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符合龙江发展的实际,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措施更加有力,成为引领龙江科学发展的总体方略。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化挑战为机遇,从容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变压力为动力,及时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区域发展日趋协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显著提高,龙江大地呈现出了发展之势、振兴之势和崛起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应对各种复杂形势、战胜各种困难的宝贵经验,奠定了蓄势待发、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了万众一心谋发展、和衷共济图振兴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全省人民奋发有为的五年,也是这片黑土地上喜获丰收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历届政府奠定坚实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龙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少、比重不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进出口企业发展慢、规模小,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强;社会事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推动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龙江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虽然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总的看,我省发展趋势向好,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国家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我省打造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可靠的商品粮基地,提供了强力支撑。二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我省能够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抢占先机,争创新的竞争优势。三是国家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布局,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倾斜,将有力推动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国家已批复《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启动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为我省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林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大机遇。五是国家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有利于我省深化对俄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只要我们紧紧扭住这些宝贵的发展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自身优势,用好用足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就能迎来一个发展潜力的释放期。未来的五年,就一定会大有可为,就一定会加速振兴与崛起!“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立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强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撑,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确保实现“两个翻番”。立足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把我省建成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国家对俄合作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各位代表!以进入“十二五”为标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龙江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认清形势,科学审视省情,在发展中突出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突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已经引领全省人民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战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地抓下去。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项目,让每个经济区、每一项工程都有实实在在的支撑,都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必须突出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确定“两个翻番”的目标,是我省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全国“第二经济板块”中站稳脚跟,并积蓄力量奋力追赶发达省份;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补偿历史欠账,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三是必须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原字号”产业比重大、链条短、附加值低。我们的优势资源一直源源不断地输出,而自身结构却得不到优化。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抓产业项目,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入手。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焕发国有经济活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活做优存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增量。着力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必须突出创新发展。我省体制机制不活,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动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五是必须突出生态建设。低碳绿色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省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发挥比较优势的根本依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是前提,发展是首要。我们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加大生态恢复和保护力度,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做到合理开发局部、保护全局,努力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是必须突出共享发展。我省是老工业基地,民生历史欠账较多,又地处高寒地区,与南方相比,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人民群众要求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我们必须以富民为先,以民生为重,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着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全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省人民同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富文明,更有尊严!

    三、全面做好2011年政府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突出发展抓大事,执政为民办实事,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积极扩大内需,大上产业项目,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龙江实际出发,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项目建设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强大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要举全省之力建设一批能扩大经济总量、壮大财源的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支撑发展、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批改善生活、惠及百姓的民生项目。一是大力推进工业产业项目建设。没有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经济的较快发展。要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牵动,重点推进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提高产业项目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这方面,要以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继续实施“双百工程”,重点推进100项投资亿元以上的传统产业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100项新兴产业大项目建设。全省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达到500个,建成投产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300个,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突出抓好以防汛抗旱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14处大型灌区工程、44个重点县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加快推进重点农副产品和山特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60亿元以上。三是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改变运输瓶颈制约。公路建设计划完成总投资256亿元,建设重点工程31项,新通车里程4146公里,确保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目标如期实现。着力解决铁路运量与运能的矛盾,加快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前进至抚远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哈齐铁路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哈尔滨西客站、大庆西站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尽快开工齐齐哈尔至漠河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尽快开工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双鸭山铁路等既有线扩能改造工程。积极筹备开工哈尔滨至佳木斯、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抚远、加格达奇、五大连池、建三江机场以及哈尔滨机场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富锦东平港区,续建抚远莽吉塔港区等航运工程。四是提升各类园区对项目建设的承载能力。园区是项目建设的载体,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定位。要结合土地规划修编,坚持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各类园区整合,扩大重点园区建设规模。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配套能力。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达到10个。按照“八大经济区”布局,根据各地区域优势,省市联手,打造一批工业产业园区。今年,先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再建食品、生物、化工、装备制造、物流等五个大园区,这既强化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支撑作用,又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引导大项目、大企业、大资本、大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布局优化、要素集聚、项目配套、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体系。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利用,一直是困扰我省发展的难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产业基础、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活做优存量。我省传统产业有优势,但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推进全省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今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化工产业,重点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30亿元,增长18%。大力发展矿产产业,积极开发铜金、铅锌钼、石墨、大理岩等金属、非金属矿产,实施重点开发、规模开发、系列开发,矿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木材深加工业、药材及林果等山特产品深加工业,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940亿元,增长18%。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增量。要加快发展,必须做好新的增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新材料产业,要重点建设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轻合金、化工新材料、光伏新材料、生命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推进重点产品基地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重点发展核电、燃气轮机、风电产业集群。生物产业,要着力打造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动物疫苗、生物制造等产业集群。新型农机装备产业,要加快大马力动力机械、田间配套机械、联合收割机械研发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推进支线飞机、直升机、发动机、铁路高速货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420亿元,增长22%,尽快将其打造成引领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抓。旅游业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加大12个重点旅游名镇建设力度。支持30个省级和150个市县级旅游重点项目,打造成规模、上水平、效益好的旅游精品。要更加注重旅游业“软件”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金融业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在中心城市建立金融聚集区,支持驻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扩大金融资本规模,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扶持壮大各类担保公司,不断提高担保能力。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采取境内外上市、基金投资、股份融资等多种形式,提高市场融资能力,今年争取一批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商贸流通业要重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打造20个国家级大型批发市场,30个省级大型批发市场。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大中型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业要加快物联网建设,推进哈尔滨国际数据城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完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外包业要重点建设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国家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文化产业,加快群力文化城、大庆梦幻城建设,做大做强出版发行、现代传媒、演艺娱乐等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实现增加值270亿元。

    (三)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我省农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一是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要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加快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建设。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集中建设100个以上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增强示范作用。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这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杂粮、果蔬、花卉、苗木、食用菌、饲草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要扩大到2000万亩以上。实施绿色食品精品战略,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400万亩以上,实物产量达到2950万吨。继续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工程,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畜牧业产值增长10%。要坚持生产与加工并重,调整种养结构与打造品牌并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吃干榨净出精品,提高附加值,增加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劳务收入380亿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各级政府要为农民搭建产品销售平台,“倒排市场价格”,搞好产销对接服务,努力减少中间环节,把利润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农民。三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认真总结推广省级重点示范村经验,创新建设模式,实施以奖代补,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解决150万以上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规划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便捷适用的新型能源项目。完成第五批75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人均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实现20万人口脱贫,逐年尽快减少贫困村、贫困户。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不发达,财力弱,就难以投资项目建设,就难以改善民生。要坚持走各具特色发展路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园区共建,分头招商,优势互补,税收分成,加快发展强县产业,不断增强县级经济实力。县域财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通过考核奖励工业、财政、民生、总量增幅等四个方面的“十强县”,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突出抓好“百镇”建设,打造沿301国道小城镇建设示范带,打造新型民俗村镇,加强对城关镇和区域中心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提高小城镇吸纳和承载人口的能力。充分发挥垦区、森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小城镇合作共建范围,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最重要的是靠科技支撑。要深入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加快实施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省本级财政预算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出,比上年提高1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800亿元,增长20%以上。一是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体。整合优质科教资源,组建10个基本能够覆盖重点产业领域的行业研究院,组建15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施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和掌握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优选50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确定专利优势培育企业30家,专利优势试点企业20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达到1.5%。积极推进“质量龙江”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促进全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升。二是积极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首批实现70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入驻,打造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把科技创新城建设成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区,建设成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建设成高端成果孵化运用的主导区。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牡丹江、佳木斯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煤化工、硅基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保护与开发等四个基地建设。其中,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中的高新技术产值增长30%以上。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落实好科技创新政策,对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给予奖励,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对院所科技创收部分,省财政给予全额返还,支持科技人员提取科技开发经费的10%作为劳务津贴,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

    (五)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活力的源泉,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活力所在,更是今后加快发展的主体力量。要大力支持全民创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政策扶持,实施轻费减负,降低创业门槛,新开辟建设16个省级创业基地,储备1000个创业项目,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和培育“万名小老板”活动。营造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形成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实行“非禁即入”,打破行业垄断,新上的产业项目要向民营经济放开,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十大重点产业”,非公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要达到50%以上。加快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年内动态评价认定6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建设6个国家级,建设30个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力争增长18%以上。二是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在我省的中直大企业办社会负担重,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其化解办社会负担,争取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向地方移交工作。地方国有企业产权单一,活力不足,要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靠拢,加快产权多元、兼并重组的步伐。三是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城区经济发展试点。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文化教育体制、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林区体制等各项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六)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我省经济外向度不高,对经济拉动力不强,尤其需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一是继续深化对俄经贸合作。抓住国家重点推进沿边开放的战略机遇,积极谋划绥(芬河)满(洲里)沿边开放带建设,依托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加快推进对俄经贸结构调整。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把产品推向国内外,把增加值和就业留在省内。要壮大和引进出口加工企业,提升机电、轻工、建材等地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发展进口资源深加工业,努力建设进口能源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原油、木材、矿产等进口资源落地加工比重。要加快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境内外园区建设,继续抓好抚远三角洲开发建设,推进同江铁路大桥建设,加快重点口岸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推进“大通关”区域合作机制,提高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联运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构建更加便捷顺畅的对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办好绥芬河中国名优商品展、中俄(佳木斯)农机产品展、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等展会。力争对俄进出口总额实现120亿美元,增长60%。二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加强与日、韩、欧美及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外经贸发展速度和质量,争取赶超进位。鼓励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在周边国家的投资规模,推进能源、原材料等大项目合作,全省境外承包工程项目营业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以上。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围绕我省“十大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专业园区,开展定向定点招商,加强与央企合作,扩大省际间经济合作。深化龙江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办好第二十二届哈洽会,办好黑龙江(台湾)商务周等活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力争突破30亿美元,增长15%以上;利用省外资金1500亿元,增长25%。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绿色发展。生态是资源、是财富、也是最大的品牌,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一是抓好生态保护与修复。抓住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林区经济转型。积极探索开展碳汇交易,支持大兴安岭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快草原生态功能恢复。完成封山育林11.3万公顷,森林抚育54.4万公顷,造林2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原17万公顷,新增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面积5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万公顷。二是继续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全面开工建设47个新增补的松花江流域治理项目,力争70%的项目当年建成运行。全面改善支流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干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省辖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坚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三是强化节能减排。省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抓好建筑节能,强化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严控“两高”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耗能大的行业中,实施100个节能产业化项目和100个节能改造项目。抓好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八)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今年,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办好14件实事。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大事。(1)要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到2012年我省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比例。(2)完善和落实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学补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中学每生每年由500元、750元,分别提高到750元、1000元。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每生每年由1000元提高到平均1500元,资助比例由15%提高到20%左右。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高校助学金标准平均每生每年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3)以“校安”工程为牵动,完成义务教育4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加强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5)支持高校化解债务,省属本科院校债务化解40%以上。筹集资金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家有百事,健康为要。(6)要加快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药品监管,强化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疾病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完成101个县级医院、1000个村卫生所、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扩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范围。(7)继续加强建设高层次医疗科研人才队伍,培养基层卫生人才,今年计划培养县、乡、村卫生骨干人才1万名。(8)积极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关注计划生育弱势家庭和特殊人群,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

    三是进一步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文体事业的发展程度,是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9)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市县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面达到95%以上。(10)推进全省数字图书馆建设和乡镇、城镇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建设。投资3000万元,建设1500个农家书屋。(11)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改制整合,搞好哈尔滨“三网融合”试点。全省新增广播电视数字用户100万户,数字化率达到50%。(12)加强城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兴建2000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要重视建设中小学校冬季冰场,丰富青少年冰雪经历,锻炼意志,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普及率。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体育强省建设。

    四是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社会建设,重在基础。(13)要实施城乡社区基础建设“双百”示范工程。打造100个城市示范社区,全省城市社区达标率达到56%;打造100个农村样板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达到60%。(14)实施社区专业化社工服务“百千万”工程。建设100个专业化社区工作服务实验基地,选聘1000名专职社工,定向培养1万名养老、救助、教育、助残等方面的社区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边境管理和人防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台务、统计、档案、气象、社会科学、参事文史、双拥共建、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各项工作,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通过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九)突出抓好民生大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责任重于山。我们要认真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继续实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坚持民生优先、目标不变、加大力度、逐步提高的原则,积极实行民生财政,坚决落实民生预算,倾心、倾情、倾力把民生搞上去。今年,省本级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突出抓好十个方面26件实事。

    一是抓好“稳价保供”工作。(15)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调控手段,确保粮油、蔬菜等食品有效供应。按照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从今年开始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2万栋,全省蔬菜面积发展到650万亩,有效缓解我省冬季蔬菜过度依赖外地的局面。(16)严格落实中央和省里有关政策,降低流通成本,兑现各种价格补贴。依法做好物价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涨价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是解决好就业难问题。(17)努力扩大社会就业。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18)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并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资金补助、场地安排等政策,健全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就业创业实训孵化示范基地,全年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19)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助残就业爱心工程,加大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力度,推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进城务工,力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0万人。

    三是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非基本药物价格合理下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水平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21)提高参保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积极开展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试点,城乡参保居民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22)积极整合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鼓励和引导省、市级医疗与县区医院联网,并实施网络远程会诊,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就医难,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四是解决好入园难问题。(23)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体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24)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建设1200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今年开始完成新建、改扩建450所公办幼儿园任务。

    五是解决好养老难问题。(25)制定出台养老服务机构“民办公助”具体办法,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全省机构养老床位达到老年人总数的2%左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26)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全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城市社区达到60%,每个中心乡镇至少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

    六是解决好住房难问题。(27)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廉租房建设,10%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设。(28)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投资507亿元,改造各类棚户区43.93万户、4265万平方米。全年投资153亿元,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182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5.28万套。力争提前一至两年,完成“三棚一草”改造任务。今年拆迁征地工作量大,要善待百姓、厚待百姓,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及时回迁,确保百姓住上新房子,搬进暖屋子。

    七是解决好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29)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逐步扩大自然村通畅工程范围。抓好城市背街巷道的升级改造。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优化城乡交通网络布局,调整运输结构,合理配置运输资源,促进城际客运、城乡客运和旅游客运方便快捷。新增长途客运、城市公交、旅游客运车1500辆,城市出租车4000辆,缓解运能与需求的矛盾,逐步建设中心城市出租车服务站,帮助解决出租车司机用餐难等问题,为城市发展服务。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心城市机械化清雪工作,保畅通、保安全,方便居民出行。

    八是抓好社会保障。(30)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70万人、473.3万人、480万人和305万人。将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大到40%以上的县,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31)继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和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平均提高140元。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0%以上。(32)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5元和12元。(33)进一步推进低收入等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建设,继续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落实临时救助资金,确保低收入等困难群体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得到有效解决。(34)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机构供养及社会散居孤儿生活补助标准。(35)推进解决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农林牧渔四场、刑满释放劳教人员等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障问题,解决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待遇问题以及其它企业老工伤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政策衔接问题。

    九是抓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36)继续开展“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快城市裸土地面硬化、垃圾整治、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开展环境秩序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中心城市主次干道、县城主要街道垃圾清运设施配备率达到100%,新建绿地1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37)继续推进“三供两治”建设,投资139亿元,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65万吨,供热面积3300万平方米,燃气用户20万户。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5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8000吨。

    十是抓好社会稳定。(38)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的监管主体责任。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机械化采掘率,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控制水平,减少下井人数,提高生产效率。投入1000万元,完成国有重点煤矿实施的104项瓦斯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39)做好森林草原防火、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力争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建成1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救援基地,提高煤矿等高危行业的救援能力。(40)继续加强“平安龙江”建设,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信访案件,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体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牢记使命,勤勉尽责,心无旁骛,毫不懈怠,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要勇于开拓创新,着力解决发展难题。这是对政府工作人员精神状态和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宽阔的思路,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招法、新途径。要有一种为了发展忘我工作的激情,有一种奋起直追的工作状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必胜信心。在加快“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实践中,既要有敬业精神想干事,更要有干成事的能力和本事。要迎难而上,敢于触及矛盾,直面困难,苦干实干,创造性地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要不断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要切实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这是增强政府行政能力和抓落实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发展软环境的重要保障。各级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实上,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把本领用在促进发展上。以依法高效、优化服务为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下放权力,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对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审批时间,能减少的,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努力培育和改善加快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市场主体的水平,努力使龙江成为发展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

    三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这是政府的根本性建设。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民生事项必须坚持专家论证、社会公示或公开听证制度,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问责,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认真办好政协委员的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不断提高决策水平。

    四要坚持从严治政,加强廉政建设。这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要求,也是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要严格执行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落实《廉政准则》,抓好“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做到业务工作和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都会抓,两手都要硬。要强化对行政审批、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精神,狠抓增收节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到公务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人员出国四项经费支出“零增长”。要降低行政成本,收紧盘子干大事,把有限资金用到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上,用到人民生活改善上,用到社会事业建设上。

    各位代表!龙江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任务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乘势而上,扎实苦干,顽强拼搏,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