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北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北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02月21日 15:56   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0日 王国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在2005年652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5806亿元,五年增长1.42倍,实现了年增长由一千亿到两千亿的跨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收入偏下阶段进入中等收入偏上阶段。财政总收入从728亿元增加到1919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1.9%。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8万亿元和1.46万亿元,增长超过1.5倍。

    这五年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二三产业比重由83.4%提高到86.4%,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保持20%以上的速度,七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八位。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和增长贡献率接近6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

    这五年是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总体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的五年。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改革创新试点获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启动,构成了事关长远、覆盖全省的“两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的五年。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03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的投资总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后续规划开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全国第一条特高压电力通道建成运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673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各市州实现高速通达;铁路总运营里程达到3300公里,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武汉新港成为亿吨大港。湖北正在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0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831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244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严重自然灾害挑战中,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是抢抓机遇扩大投资,实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增幅。2010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3.1%,占全省投资总额的53.2%,争取中央投资占当年中央投资总规模的5%以上。

    二是挖掘消费需求潜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三是努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新增高速公路2024公里,“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武广高铁、合武专线、武九快速相继建成运营;长江航道、船舶、港口建设顺利推进。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电力装机(不含三峡工程)1325万千瓦,增长75%;建成兰—郑—长成品油管线、西气东输二线和川气东送天然气管线。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始终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定并落实全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千亿元产业发展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其中汽车产业超过3千亿元,钢铁、石化、食品、装备制造产业超过2千亿元,电子信息、纺织产业超过千亿元。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6家。制定出台支持政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8%,工业实现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递增29.2%和22.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2倍;旅游业年总收入超过1400亿元,年均增长25.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年均增长27%。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税费,为农民减负32亿元。全省涉农专项资金五年支出达到2620亿元,其中四项直补资金192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达到2316万吨,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第一。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产值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达到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4000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65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60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任务,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1万亩。投入百亿元以上,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10.4万公里。共解决162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扎实开展仙洪试验区等多层次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从完善规划、改革试验、体制创新、部省合作以及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具体化和项目化。75个国家部委机构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一批改革发展试点及项目落户我省。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城际铁路、鄂西圈十大旅游景区、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7.5%。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1%、26.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共解决200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完成4385个重点贫困村扶贫整村推进任务,扶贫搬迁5万户16万人,培训转移25.8万名贫困劳动力。顺利完成丹江口库区移民外迁任务。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两型”社会。

    狠抓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3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50%。环境保护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五年共关停产能落后的企业(生产线)715家,关停小火电机组121万千瓦,20万千瓦级以上火力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脱硫。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107个,日处理能力达到528万吨,基本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青山-阳逻-鄂州和荆门循环经济区建设进展顺利,黄石、大冶、潜江、钟祥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全面启动,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加快建设。6县(市)获得“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1.1%提高到38.4%。

    (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大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7.2%,省直机关企业脱钩改制顺利推进。省出资企业改革重组取得重大成果,联合发展投资公司等五大省级国有投融资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相继建立并投入运营,武重、武锅、三环等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和自主创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农信社改革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取得突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顺利改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84家,居全国第八位。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引进设立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17家,设立银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192家。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运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逐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稳步推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达到259亿美元,其中出口144亿美元;一系列大型经贸和对外交流活动成果丰硕,已有8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投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84.6亿美元。美国、韩国相继在汉设立领事馆,成功承办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国家级开发区增至7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2010年引进省外资金超过1700亿元。“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成效显著,2010年底,全省有各类市场主体187万户,比2005年增加58万户,其中企业增加近14万户。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校舍安全工程相继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明显增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优势进一步巩固,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助学贷款发放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8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劳动者创业能力稳步提升。投入109亿元用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97个农村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农合制度,参合率达到97.4%。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施血吸虫重疫区“整县推进、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积极成效。

    省政府通过集中财力办实事的方式,集中解决了一批重大民生问题。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工资支付等权益保障工作,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8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68万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标准。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4194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倍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上调,2010年达到月人均1227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26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大病医疗救助35万人次,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近400万人次。常年生活救助对象达到360万人,城市低保规模稳定在140万人左右,农村低保保障对象达到200万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2.7万户,经济适用房保障16.7万户,改造农村特困户危房19.4万户。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构建和谐湖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新时代的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湖北群星现象”。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等一批大型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顺利建成琴台大剧院、省博物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我省运动员参赛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

    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深入推进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各级政府执行力和公务员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主动与省政协协商讨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2490件,省政协委员建议案、提案3242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议案43件。加强军队、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制定实施《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出台省政府规章56件,修改或废止省政府规章82件。顺利完成“五五普法”,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创建平安湖北;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审计、监察、行政复议工作,开展以工程建设等领域为重点的源头治理,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依法加强宗教管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局面不断巩固。参展上海世博会、对口援建四川汉源县、支援青海玉树和甘肃舟曲抗灾、新一轮援疆援藏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台、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人民防空、招投标管理、科协、统计、保密、档案、测绘、气象、地震、水文、参事、文史、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积极应对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统筹做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16%,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9%,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4.31‰。2010年目标的全面完成,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结局,又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的风雨历程,谱写了荆楚大地发展史上的华丽篇章;五年的辉煌成就,标志着湖北发展进入新的起点、跨入新的阶段。“十一五”时期的成就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奋力拼搏、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积累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湖北建设发展的中央在鄂单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湖北省情的认识,切实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振兴崛起之路。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中央精神和湖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辩证思维,善于从战略上谋划湖北的发展,对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设计和周密部署,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加强重点领域建设,推动薄弱环节发展,着力缓解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和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综合实力上,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市场主体还不够多不够强,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经济结构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集约集聚程度还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体制机制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未消除,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公共服务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不够快,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还很重。在政府自身建设上,思想解放不够、工作落实不力、服务效率不高、为政不勤不廉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30个具体目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从我省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力求体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加奋发努力,积极推进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重点做到“六个突出”:

    ——突出跨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把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省,着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升湖北在中部和全国的经济地位。在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从1.5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4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实现投资规模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千亿元到2千亿元的跨越。基本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中部地区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突出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5大产业年主营收入跨越50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扎实推进“生态湖北”建设,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17%。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强武汉城市圈,做大“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6个增至15个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

    ——突出支点,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党中央对湖北发展的科学定位,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有效载体,必须切实抓好。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继续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用地、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圈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巩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全面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辐射圈内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一江两山”为龙头、“十大核心景区”为重点,大力实施旅游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实施特色发展,形成一批优势工业、现代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集群,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宜昌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和黄石鄂东组合港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江主要港口、航道及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船舶,建设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一批沿江产业区,构建沿江产业密集带。加快沿江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发展沿江城镇带。促进两圈互动、圈带联动,形成“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促进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突出创新,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形成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放胆、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制定民营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和完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尊重企业和企业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把湖北建成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突出共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住有所居”。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以多办利民惠民实事为载体,满足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突出统筹,全面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十二五”发展中的各类重大关系,把握全局,统筹谋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处理城乡关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关系,在谋划长远发展中立足当前发展,在抓好当前发展中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中,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调控作用。统筹推进行政综合执法,加大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问责力度,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国防建设,支持军队现代化建设,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