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陕西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陕西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01月18日 16:27   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7日 赵正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陕南特大洪灾等不利影响,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021.5亿元、增长14.5%,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85亿元、增长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95元和4105元,增长11.1%和1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回顾“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提前两年或一年实现,陕西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去年经济总量是2005年的2.5倍,人均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的3.4和3.2倍,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21位前移到18位,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缓解。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2亿元,增长30.7%,总量相当于“十五”的1.29倍。五年累计投资2.6万亿元,在交通、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郑西客运专线、“引乾济石”、750千伏输电线路和西安地铁等标志性工程已经或即将投运,“气化陕西”稳步推进,新增电力装机1228万千瓦,新建铁路2600公里、高速公路2158公里,咸阳国际机场进入世界百强行列,长期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的新优势。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崛起。骨干产业支柱作用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新增石油产能1000万吨、煤炭产能1亿吨,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8%,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从691亿元跃升到260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文化产业增加值去年达到278亿元、增长19.7%,旅游接待量1.45亿人次、总收入983亿元,分别增长26.1%和28.1%,其中入境游客增长46.3%。去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3%,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50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3家,其中延长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新起步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已达120亿元,建成风电装机1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2兆瓦,标志着我省能源结构的新变化。

    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去年总产1165万吨,创十二年来最高水平。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苹果面积、产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县域工业步入园区化发展新阶段,去年增速高于全省工业1.3个百分点,11个县跻身西部百强,3个县跨入全国百强行列。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在水电路和沼气等方面的投入达3260亿元,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电通话,除陕南重灾区外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提高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政策,明确了户籍办理、就业培训、社保关系接续、保障性住房申请等具体办法,52万农村居民已按新政策进城落户。出台了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措施,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去年完成重点镇建设投资30多亿元,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5%,五年提高9.3个百分点。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陕西航空、航天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区分别升格为国家级,陕南开始步入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陕北探索出依托资源深度开发实现快速增长的新模式。

    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以退耕还林、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整治为主的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五年造林绿化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植被覆盖度达到71.10%。淘汰小火电155万千瓦、落后产能5596万吨标准煤,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94个、垃圾处理场90个。渭河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秦岭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42吨下降到1.13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西安等市城区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49.5%。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县区不同的医改模式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2.6万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全面完成,435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到免费体检,药品“三统一”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单位,群众看病费用明显下降。省市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改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地方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长安银行成功组建、运行良好。上市公司由2005年的25家增加到36家、总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值由6.18%提高到30%。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外资70亿美元、省外资金574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4000家。去年引进内资2410亿元、外资18.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120.8亿美元,分别增长59.9%、20.4%和43.7%。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五年来,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最大的亮点是实施民生八大工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是“十五”的3.5倍,加快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最突出的特征是养老和医疗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以及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开始实施,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221%、600%、99%、156%和129%,近百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已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明显的标志是群众住房状况有了较大改善,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安居工程、扶贫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26万农户搬进新居,建设廉租房750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30.2万户,解决了40万户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04平方米。最显著的成效是就业基本稳定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8万人,325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2倍,尤为可喜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1:1缩小为3.82:1。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陕西建设迈出新步伐。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两基”在西部率先达标,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稳步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资助困难学生515万人次,“蛋奶工程”惠及263万学生。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延安革命纪念馆、大明宫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开放,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赛事中获35枚金牌、22枚银牌和27枚铜牌。社会管理不断强化,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健全,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平安陕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住前所未有的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驻陕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二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扭转,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三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制约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顺应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政府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此外,“十一五”规划中个别指标完成还有差距,去年物价涨幅超过预期。对此,我们都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发展机遇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同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大事实事,确保经济较长时间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城乡居民财富有较大幅度增加,确保全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2015年进入全国中等发达省份行列,2020年建成西部强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是:

    坚持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取向,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原则,处理好现有经济结构和新增产业项目的关系,突破环境容量承载有限的制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优化结构基础上继续发挥投资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基本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扶持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促进钢铁、建筑、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到“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能源化工产业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装备制造业实现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的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5%和42%,形成21个产业集群和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上千亿的企业。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大幅度提升保障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和“一主多辅”航空运输网,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到“十二五”末,新增铁路25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形成全省铁路三小时经济圈。新增高速公路2000公里,通车里程突破55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近200条航线连通国内外90座城市。城际交通和西安大都市轨道交通形成框架。建设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引汉济渭”主体工程、渭河全线治理基本完工,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加快骨干电源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外送电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以建设国家低碳示范省为契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完成国家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长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保护大秦岭,建设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造公路、铁路千里绿色长廊,让三秦大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打造关中城市群和南北交通干线、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沿岸城镇带,实现大中城市建设生态化、管理精细化,县城提高承载、扩大容量、宜居乐业,集镇人气聚集、设施齐全、管理有序,社区组织健全、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7%。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推进城乡统筹,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全面落实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各项政策,力争600万农村居民到城镇安居创业。创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后五年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做到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两年实现城乡全覆盖,并建立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以及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五年解决254万户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和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实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整体搬迁工程,十年搬迁避灾和贫困人口300万左右,促进扶贫工作重心由县向乡村转变。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充分激活科技教育潜能,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到“十二五”末,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先进、引领西北的创新型区域。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专利年申请量超过5万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00亿元,知识产权产业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实现“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的转变。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大幅提升非公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消除有碍于体现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拓展对外合作领域,提升经济外向度。到2015年,累计吸引外资185亿美元、内资2万亿元,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以上,到境外投资的企业大幅增加,经济外向度达到15%以上。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根据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定的,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经过本次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我们将逐年分解实施,逐年报告执行情况。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