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上海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上海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02月18日 13:35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08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24日 韩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及2008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工作提出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胜利实现“十五”计划,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了本届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

    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速度与结构、效益相协调。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2007年预计达到1.2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五年累计完成7155.9亿元,年均增长23.9%。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旅游会展、商贸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6208.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7%;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重大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推进,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和生物医药等行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投资、消费、出口保持均衡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外贸出口2007年完成1439.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5倍。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推进力度,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7%,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序展开,一批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深入推进,本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着力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35.5%上升到2007年的45%左右。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功能得到拓展,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和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行业协会在规范中不断发展。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年均增长10.5%,五年累计342.7亿美元,总部经济加快发展,“走出去”战略持续推进。口岸功能显著增强,2007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完成5209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7倍。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服务全国水平明显提高,在区域经贸合作活动中上海与全国各地五年累计达成各类合作项目2232个、签约金额3774.4亿元。地方外事工作继续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新进展。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洋山深水港区开港运营,洋山保税港区封关运作,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2007年达到2615.2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二。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推进,2007年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156.6万人次、290.1万吨,比五年前增长1.1倍、1.7倍。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全面推进,运营线路总长从2002年的63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4公里。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铁路上海南站和一批黄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中心城区快速路网系统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完成第二轮并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市区绿化覆盖率从2002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继续加强,市政公用事业在深化改革中加快发展,城市网格化管理在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加快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年分别达到23623元和10222元,是五年前的1.8倍和1.6倍,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家庭明显增多。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加强创业扶持、就业援助和就业培训,200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比2002年末增加11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下降到4.4%以内,一大批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全面推进“城保”、“镇保”、“农保”、“综保”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起步做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扶持力度,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镇保”和“综保”不断推进,参保人数分别为138.6万人和333.6万人。出台了一批基本保障政策措施,解决了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职工遗属、城镇重残人员、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等特殊群体的相关保障问题。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等标准,城乡低保制度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救助帮困政策不断完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得到改善。积极推进成片二级旧里及危棚简屋改造,一批居住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廉租住房受益家庭五年累计新增2.67万户。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制定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6%,五年共有210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市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全市特别是郊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继续扩大,高等教育在基本完成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得到加强,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1年。加快卫生改革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6岁。全市人民守望相助,取得了抗击非典疫情的重大胜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工作得到加强,人才集聚效应显现。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妇女儿童事业、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扎实推进。

    社会管理全面加强。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管理的基础得到夯实。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人口调控与管理模式,来沪从业人员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处于受控状态。全市应急联动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危机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安建设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图书档案史志等事业健康发展,建成一大批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旅游节庆和体育赛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扎实开展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国防教育,深入推进志愿者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展示了全市人民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热心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上海城市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世博会筹办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展开。世博园区居民搬迁工作顺利完成,1.8万多户家庭得到妥善安置,企业搬迁有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主要场馆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演绎总体方案和主要场馆展示方案等基本完成。参展事务取得重大进展,确认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目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国内参展和巡展工作全面展开,宣传推介、市场开发、运营准备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稳妥推进交通、水务、环卫、卫生、市政、民防等部门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区县发展积极性。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健全综合执法体制。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政府工作规则、规定和规范,行政透明度得到提高。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切实加大廉政工作力度,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

    总体来说,过去的五年,是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解决民生问题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这一切,归功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海内外所有关心上海发展的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一切,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拼搏奉献的结果。勤劳智慧的上海人民,用激情和汗水,谱写了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奋斗篇章,谱写了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团结篇章。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和生活在上海的全体人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三军、武警部队,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亟待完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凸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体制机制瓶颈和难题还未有效解决,国有经济活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文化创新活力有待加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还需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仍需健全,城乡统筹力度急需加大;就业、人口管理的压力仍然较大,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还不够,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城市管理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顽症,社会管理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有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加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管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知识和能力有待加强;有些政府工作落实不够,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政府工作人员脱离群众、铺张浪费、失职渎职,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特别是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和社保资金案影响极其恶劣、危害极其巨大、教训极其深刻,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害,对上海的改革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暴露出我们在制度上有缺失、管理上有漏洞、监督上有缺位。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五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五年的生动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我们的工作体会主要是:

    ———必须坚持把握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服务、带动作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新路。

    ———必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上海实际出发,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主动、竭尽全力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大张旗鼓地鼓励和保护改革精神,坚持不懈地支持和促进各类创新,强化创新驱动,突破体制瓶颈,破解发展难题,为城市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服务全国中实现与兄弟省区市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须坚持加强统筹协调,妥善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促进各方面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协调。

    ———必须坚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公开透明为基础,以基层基础为支撑,以作风建设为保证,着力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化。

    以上这些体会归结到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政府工作的主线,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使各项工作贯彻中央精神、符合上海实际、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与目标

    今后五年,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大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必须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加敏锐的战略思维,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今后五年,上海面临总体有利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向未来,上海有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还有举办世博会、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等重大机遇。同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风险、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发展转型的困难等要有充分估计,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牢牢抓住新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在更高起点上勇攀新高峰。

    今后五年,上海处于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上海正加快向以“四个中心”为主要功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跨越,必须大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海正加快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真正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上海正加快向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与国际规范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方式。上海正加快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今后五年,上海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按照中央的要求,上海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前列,为全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贡献;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我国赢得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新贡献;要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服务作用,为积极参与东中西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作出新贡献。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根据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议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今后五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四个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并朝着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更大进展,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资本市场规模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位居前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运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最前列,基本确立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大力推动下,以新型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城市辐射功能全面增强,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0%;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知识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

    ———民生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更多家庭拥有财产性收入。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左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覆盖中低收入居住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享受廉租住房制度的家庭数新增10万户左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约2000万平方米、30万套。公共交通更加经济、便捷、舒适、安全,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有力,社会安定有序。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要素集聚、事业繁荣、产业发达、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进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并继续保持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以上。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初步形成。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十一五”期间下降20%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提高40%以上。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