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江苏的殷切期望和最新定位,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巨大动力。加快小康进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庄严。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全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创造江苏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着全省人民的重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世界经济将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七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科学发展成为我们迈向未来的鲜明导向。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为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加剧,国际能源价格高位波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更趋明显,将对开放度较高的江苏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国内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正确判断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善于审时度势,始终居安思危,努力做到更加积极地抓好机遇,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不断开拓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认真落实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又好又快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充实“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内涵,健全完善全面小康综合指标体系,确立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扩大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全力争取江苏总体上如期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在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领先行列。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深入人心,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实力更加雄厚,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全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趋于完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殷实宽裕。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的国际标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公民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法治江苏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全社会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依法行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新一轮“平安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又光荣。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人民的团结奋斗,江苏经济将更具实力,发展更具活力,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境界;环境得到更好保护,资源得到更好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新局面;民生实现更大改善,民主实现更大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在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中将达到新水平!
三、2008年主要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庆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举措赢得新突破,核心是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调高调优调轻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研发、商务、信息等生产服务业,积极提高旅游、商贸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推动软件城、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等载体建设,加快建设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努力在重大装备自主设计制造、重大整机产品自主研制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8%以上。进一步做强做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推动重点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加快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
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扩大有效投入,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泰州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南京过江隧道、连云港港、太仓港、洋口港、大丰港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崇启大桥和沪宁城际铁路江苏段,认真做好宁杭铁路、沪通铁路江苏段、宁启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前期工作。推进田湾核电二期以及一批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和超临界大机组发电装置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海堤达标、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通榆河北延、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水利、航运工程建设。抓紧苏州禾发科技、无锡海力士三期、昆山龙腾光电二期、淮安富士康二期、南通王子制纸、泰州医药城一期、徐州工程机械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南京中邮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常州科教城国际创新基地等服务业集聚载体建设。加大高效农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推动消费升级。扩大通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引导住房、汽车等消费健康发展。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二)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以高素质人才为支撑,促进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一批市场化导向的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推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发挥大企业在创新中的骨干作用,着力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联合创新。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切实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研发,鼓励本土科技型企业在境外收购、参股或设立研发机构,推进研发活动国际化。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资金、社会资源投向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依托我省科教优势,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更多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高水平重大科技成果。围绕全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支持一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技术标准研究。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科技创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专业特色和优化服务为重点,着力建设好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和交易、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创新创业融资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繁荣和活跃技术市场,支持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进一步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重点引进和培养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科技资源的领军人才,引进世界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继续实施千人赴港培训计划、千名苏商出国培训计划、长江工程师计划等培训工程,加快培养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使江苏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