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把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科学规划加快实施。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科学编制并实施产业集聚区各项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形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公共服务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创新政策和管理机制。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考评体系,推动竞赛升级。对产业集聚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返还的财政激励政策,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县域产业集聚区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生产经营用电执行省网直供电价。探索实行异地入区项目投资分享税收政策。年度土地计划指标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环境容量指标优先配置入区项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产业集聚区投融资、中小企业担保、土地开发整理等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发展现代物流、技能培训、科技研发、检测检验、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寓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强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以装备制造、汽车、有色冶金、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全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升级。着力提升重点企业现代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增值能力,集中支持整机成套装备、智能电网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动力装备率先突破,提高汽车规模化生产水平和零部件集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高精有色合金、高强优质钢和高端化工产品,提高原材料产业链高端产品比重;强化原料基地、现代物流、优势品牌支撑,大力发展冷链食品、品牌服装、中高档面料等产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重点,加大产业链前端产品研发和后端推广应用支持力度,争取在节能环保、新型电池、创新药物、非金属功能材料等产业化上实现突破。优先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整车、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4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推动航空综合保税区、“无水港”等一批重大物流工程建设,做优做强冷链、粮食、钢铁、汽车、医药、邮政等专业物流。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以县域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吸引金融保险机构在豫设立区域性总部及分支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新的期货交易品种。
(三)积极优化企业结构。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并购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在煤炭化工、铝工业、钢铁、装备制造、粮食、旅游等优势行业实施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转型升级重点企业发展规划,支持其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现代管理上发挥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主体。新培育5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培养、引进技术创新骨干人才,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抓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郑州、洛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培育试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锂离子动力电池、超高压及特高压直流开关等15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在一些重点行业推行战略技术联盟。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发展风险投资,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
(五)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强化节能降耗。严格执行“两高”产业淘汰标准,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实施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在电力、煤炭、有色等8大重点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攻坚。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开展城市公交、出租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继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环境容量预算,创新环评管理机制,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水环境预警制度,从今年起建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和中水回用、污泥处置等设施建设。开展重点排污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节水工程建设。深化非电行业脱硫治理和重点涉水企业治理。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完成造林面积400万亩,增加森林碳汇。启动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城市。加快工业固废资源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经济工程建设。编制实施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科学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保障重点建设用地。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整合,促进矿产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一)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实施“粮食稳产保收行动计划”,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大型灌区及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工建设小浪底南岸灌区,提高抗灾能力;完成1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86万亩标准粮田建设和206万亩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完成濮阳、新乡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建设;抓好60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进一步挖掘农业增产潜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和高标准花卉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推动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动物防疫网络。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筹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邮政网络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解决3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新增户用沼气20万户,新建改建县乡公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3000公里、大中危桥2万延米,改造农村危房6万户。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开工建设1015个乡生活垃圾中转设施。抓好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完成第一批6.49万人移民搬迁任务,启动第二批8.61万人移民搬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再解决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着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组织。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工作。搞好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新乡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加快县级供销社改革。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二)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实施“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工程”。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增强城镇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空间布局。积极争取把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好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规划。实施郑汴新区、洛阳新区规划,构建郑汴核心增长极,强化洛阳副中心作用。支持其他有条件的省辖市在科学规划、集约节约的前提下规划建设中心城市新区。统筹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产业布局规划,做到“三规合一”、精准对接。加快构建中原城市群快速交通体系。探索中原城市群紧密层部分城市金融、电信服务同城化,促进城际产业互动、资源共享、服务联通、功能互补,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培育壮大中等城市。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集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就近就业,逐步把县城发展成为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紧凑型”、“复合型”理念规划建设城镇,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强城镇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镇基础设施运营效率。
(三)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整体规划布局,基本完成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努力形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统筹布局和整合全省产业、城镇、交通、生态等各类空间要素,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继续抓好新农村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生产链条向加工、销售、服务方向延伸。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城镇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优势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服务农村,鼓励教师、医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城乡间轮转换岗,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加快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稳妥地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试点工作,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障。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成400个乡镇文化站、5200个农家书屋和184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5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96万个村级服务点。建成省广播电视发射塔。抓好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继续做好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工作。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嵩山历史建筑群等申遗工作。
(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扩大消费、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抓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完成省辖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报等新兴文化业态。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河南基地,推进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景区资源整合,深入推进与知名旅游企业战略合作,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宋文化、云台山、红旗渠、尧山、鸡公山等旅游精品景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省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完成省直院团、市级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的市县两级国有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加快推进经营性报纸、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完成县级以上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推动大型文化企业并购重组、上市融资。鼓励组建综合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完成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
(四)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推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维护和提升河南形象。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