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四川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四川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01月28日 16:29   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0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6日 蒋巨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开工94.3%,其中完工73.6%;完成投资6002.7亿元,占概算投资的63.9%。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人口自然增长率2.7‰。

    一、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

    按照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目标进度和年度计划,细化措施,加强督查,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区在重建中崛起,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民生项目重建加快推进。规划重建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部完成,因余震等因素新增19.6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已开工99.9%,其中完工77%。25.9万套城镇住房开工97.1%,其中完工74.7%。3002所学校开工99.2%,其中完工79.7%。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开工93.8%,其中完工75.5%。福利院和敬老院开工79%,其中完工49%。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开工78.3%,其中完工58.5%。广播电视项目开工73.2%,其中完工9.3%。

    基础设施重建进展顺利。12个高速公路和88个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全部开工。农村公路恢复重建2.1万公里,383个客运站完工324个。开工水利项目1279个,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完工598座,解决368.4万群众饮水问题。完成35千伏及以上电网恢复重建项目175个。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完工68.5%。北川、汶川、青川3个县城及映秀、汉旺等35个城镇重建加快推进。

    产业重建成效明显。184个农村建设项目全部开工。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有97.6%恢复生产,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239个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开工6237个,其中完工85.8%。灾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加快,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困难群众帮扶卓有成效。帮扶安置因灾失地农民5.6万户。帮助41.9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1500家企业、18万职工进行失业预登记并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帮助农村建房困难群众解决住房贷款难问题。为5424户再生育家庭提供全程服务,2842名妇女怀孕,已出生婴儿1662名。因灾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和无房散居“五保”对象全部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安置。新建了一批残疾人康复机构。加强“四保一储备”工作,实施“爱心助孤”行动,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欢乐过年。

    生态重建有序展开。林草植被恢复165万亩,占规划的35.9%。启动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实施39个极重和重灾县地质灾害详查与区划工作,对113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防治措施,成功避让重大地质灾害36起。

    精神家园重建同步实施。建立心理卫生五级服务网络和省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对灾区群众和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抚慰。地震遗址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都江堰伏龙观完成修复,启动理县桃坪羌寨、马尔康直波碉楼等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

    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援建省市区与灾区协议援建项目3118个,到位资金415.2亿元;开工2831个,其中完工1555个。建设合作产业园区18个,协议引进项目420个、投资总额500多亿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确定援助项目291个,到位资金41.2亿元;开工87个,其中完工3个。省内对口支援工作有效推进。

    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得到有效监管。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制度规定,对市(州)和重灾县(市、区)进行巡回检查、驻点检查和跟踪审计,及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查处涉案人员11人、涉案金额1200万元。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使用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密切关注形势,主动把握先机,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制定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计划及一系列专项政策措施,全省经济率先止滑回升、向好发展。

    投资消费强劲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20.7亿元,增长58.1%。达成扩能、乐巴、襄渝二线铁路竣工投运,成绵乐城际、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兰渝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成都至蒲江、巴达、成都至都江堰彭州支线、达万电气化改造、成都站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成自泸赤、巴南、成安渝等11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建里程302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断头路建设加快推进。双流机场二跑道基本建成。泸州、宜宾港建设进展顺利。瀑布沟水电站蓄水发电,溪洛渡、向家坝等大中型水电工程顺利推进。亭子口水利工程开工,武都、二郎庙等1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建成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德阳至宝鸡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8.7亿元,增长20%。城乡流通网络逐步完善,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1.2万家。落实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放补贴14.4亿元,拉动消费137亿元。

    三次产业较快发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解困、节日加班补贴,实施阶段性优惠电价、扩大直购电试点,推进银企对接,指导企业“抱团过冬”。制定实施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完成技改投资2540亿元,增长54.6%。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678.3亿元,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2%,实现净利润908.8亿元、增长33.7%。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65.3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试点提质扩面。新增有效灌面57万亩。农机总动力增长8%。粮食总产量增产15亿斤,肉类总产量增长4.2%,林业总产值增长5.5%。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制定实施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生产性、民生性服务业发展加快,软件、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销售收入650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127.8亿元,比年初增加6323.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5979.4亿元,比年初增加4560.7亿元。启动旅游重振工程“五大行动”,实现旅游收入1472.5亿元、增长34.8%,国内游恢复到震前水平。启动18个投资上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新增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

    改革开放务实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并组织实施,德阳、自贡、广元3个省级试点和20个市级试点扎实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增加到59个,试点县GDP增速比全省快0.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新进展,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达到54.2%。财税改革深入推进,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有力。金融改革扎实推进,引进金融机构7家,通过企业上市、保险机构直投、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640亿元。组建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四川铁路投资集团两个省级投融资平台。除三州外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部兑现。坚持高标准、有特色,成功举办第十届西博会,我省共签约项目1146个、投资总额4705.3亿元。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参与国内外重大经贸活动,到位国内省外资金4063.7亿元、增长35.5%,实际使用外商投资41.3亿美元、增长23.5%。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51家,其中新增9家。进出口总额242.3亿美元、增长9.6%,其中出口141.5亿美元、增长7.8%。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7亿美元,增长40.2%。外事、港澳、对台和侨务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外国领事馆1家、国际友城3对。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涉外管理服务更加科学高效。成都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区域开放合作深化,启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

    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9%。获得授权专利20132件,增长50.6%。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7个。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钢铁、电力、造纸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全面完成200家工业企业和6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挂牌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0%和83%。省控城市有2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国家一级标准,21个达到二级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1.5%,五大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0.19%、1.07%。生态省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省级生态县9个,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取得新成效,完成营造林903.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3万亩,退牧还草9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1.3%。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全省财政投入八项民生工程800亿元,比上年增加299亿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解决五大重点群体就业困难。劳务输出217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68.9亿元。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并将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0.3%,并将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277万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基本养老金。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45元、56元。全面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彝区“三房”改造,富民安康工程、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深入推进。投入中央、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0.7亿元,扶持93.5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巴中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稳步推进。开工新建廉租住房6.6万套,启动改造城市棚户区5.8万户。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解决2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解决120.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农村公路3.1万公里、乡镇客运站(点)550个。新建农村沼气池64.8万口。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组织万余名藏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中职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下拨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8亿元。支持78所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特殊教育有效推进。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顺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4%,受益2180万人次。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全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19.1%、4.1%。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甲型H1N1流感。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博物院投入使用,省图书馆、美术馆新馆开工建设。成功承办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举办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我省体育健儿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西新工程”和农家书屋等工程扎实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标准提高到720元。

    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和法庭建设加快。平安建设全力推进,“大调解”工作格局初步建立,信访总量和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加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全省各类安全事故下降4.9%,死亡人数下降10%,其中重大事故下降66.7%。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面貌、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价格监测和质量监管得到加强,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保密、档案工作力度加大。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加强民族团结,加大扶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国防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人民武装、交通战备、科技信息、国民经济动员建设,重点规范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全省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民防空指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完成省级机关战时(应急)人口疏散地域布局调整。

    各位代表,面对特殊困难和挑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市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现在又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保持投资持续增长难度大。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需要新的投资支撑;民间投资意愿还不够强。二是工业回升基础不够稳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外需不足、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工业产销率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企业扩大再生产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乏力。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因我省产业结构性制约,加上地震对节能减排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难度很大。五是就业压力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成长劳动力规模较大,特殊群体就业矛盾仍然突出。此外,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