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整体发展环境有可能好于去年,但也可能是经济形势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年。我们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多。我省自身发展基础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主导产业又主要集中在资源型的上游产业,在宏观经济复苏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很大。我们还要看到,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经济实力已登上一个新台阶,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新的增长点正在快速形成。今年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实现跨越发展,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在增多。综上所述,我们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拥有的机遇也十分难得。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辩证把握。既要切实增强危机感,未雨绸缪,全力做好应对严峻形势的准备;又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奋发有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五个更加注重”的总体要求,着眼于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着力在加快速度、提升质量上取得新进展,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上迈出新步伐,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万元GDP能耗降低6%以上。
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坚持促进加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解决青海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好与快的统一。必须着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坚持优化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有机统一。增加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对于青海发展尤为重要。必须做到加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并重,提高收入与刺激消费并举,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三是坚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镇化有机统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是青海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大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互促,形成经济新的增长极。四是坚持加快科技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统一。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是加快青海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统筹规划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与促进发展有机统一。改革开放是青海破解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难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不断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六是坚持加快发展经济和大力改善民生有机统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是青海各族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小财政”支撑“大民生”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大力度,把惠民生的事情办实办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各位代表,虽然前进道路充满坎坷,但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各族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实践将会证明,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三、全力推动经济较快发展,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把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业是推动青海发展的主导力量,要有更大的作为。坚持传统产业抓提升,优势产业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抓增量,深入实施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速培育市场主体。这是壮大经济总量的关键所在。着力“扶大”。抓住当前市场格局重构的有利时机,支持大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兼并重组,鼓励企业之间联合发展。支持中央在青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加强与省外央企的合作,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带动配套企业,聚集发展要素。用3到5年时间培育形成30户在西部乃至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重视“育小”。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150个中小企业扩张项目,打造10个中小企业集中区。用3到5年时间培育300户规模型以上专、精、特中小企业。同时,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帮助解决企业运输、用电、用地等方面的困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进桥电、康普、洁神等企业上市。二是着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资源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增强竞争能力。以柴达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重点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基础建设、产业布局、资源保障和公共服务。扩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示范性、导向性循环经济项目的扶持力度,在积极推进复合肥、氯碱、高精铝板带、250万吨铁矿等项目的同时,继续在油气、盐化工、特钢、有色金属、煤化工等领域谋划一批精深加工项目,构建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打响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品牌。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工业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相互协作、相互配套的集聚效应。支持建设曹家堡空港综合经济区。三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专项规划和产业政策,启动一批专项工程,引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大力开发绿色能源,加快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开工建设青藏电网联网工程和750千伏西宁至格尔木输变电工程,加快柴达木太阳能大型并网发电项目、边远地区光伏电源利用项目和农牧区集热利用项目建设,努力建成全国太阳能发电基地和太阳能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大力推进2400万平米化成箔、6万吨镁合金、万吨多晶硅、5万吨锂电池等新材料项目,培育终端产品产业链。四是加大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力度。深入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财政对科技的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不低于20%。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床、特种车辆、环卫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大力推广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等节能技术,降低产品能耗。加大对铁合金、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关小上大。提升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开发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二)继续加强项目投资工作。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952亿元,力争实现1000亿元,进一步形成项目建设新高潮,并在优化投资结构上迈出新步伐。着力加大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新开格敦铁路,实施兰新铁路二线青海境内工程、西宁客运站综合改造工程、倒淌河至共和高速公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三五八”地质勘探等重点项目。加大基础产业领域的投入。实施羊曲水电站等黄河上游水电开发、西宁热电联产项目。加大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型产业领域的投入。实施电解铜箔、太阳能电池、风能发电、装备制造等项目,重点抓好当期投资200亿元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促进盐湖镁钠资源综合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域的投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和垃圾处理、企业节能设施等项目。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实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项目。坚持政府投入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并重,完善政策措施,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争取国债资金、专项资金高于去年,争取大幅提高招商引资的投入比重、民间资本的投入比重、市场主体的投入比重、国内外资本和金融融资的投入比重。同时,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围绕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改善民生、地质勘探等领域,再深入谋划一批重大后续项目。努力实现以矿产资源勘探的大突破带动项目建设的大发展。
(三)不断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一是加速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大力实施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和“百里长廊”建设,集中连片推进设施农牧业。新建日光节能温室2.5万栋、畜用暖棚2万栋。发展“一村一品”、规模养殖专业村,加快特色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全国重要的油菜、马铃薯制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畜产品。生态畜牧业试点扩大到30个县的部分村,并选择有条件的乡整体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带动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利用湖泊、水库等水域,发展高原水产养殖业。加强农牧业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加大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实施良种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膜双垄栽培等关键技术,扩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模。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必由之路。今年,重点支持10家优势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培育名优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整合资金实施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推进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启动新一轮农牧区电网完善工程,加快湟水北干渠、盘道水库灌区、扎毛和恰让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进度,争取实施李家峡、公伯峡水库灌区工程,整修现有水利设施,完成规划内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为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支撑。三是深化农牧区重点改革。稳定和完善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引导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动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推进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牧区新型合作组织,深化供销社改革,探索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四是加大新村庄建设和新型农牧民培育力度。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改变村容村貌。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种田养畜水平和市场创业的能力,加速培养新型农牧民。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实施对低收入人口的扶贫政策,加快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年内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
(四)着力发展高原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重点加强景区道路、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的洽谈与建设步伐,深度开发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发展城镇周边“农家乐”休闲游,培育中高端旅游,增加旅游资源供给,推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推进旅游规范化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扩展旅游客源市场,确保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亿元。今年,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城市为重点,实施物流园区建设工程,着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构建高原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合理布局新型商业网点,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新建、改造1500个连锁农家店、10个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提升市场基础设施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采取激励措施,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支持金融业拓展领域、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青海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地方和农村银行,推进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的组建。强化金融对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对拉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一是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各项补贴及减负措施,提高劳务经济质量,全面增加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以及劳务收入。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二是完善鼓励消费政策,促进消费需求升级。今年要把扩大住房消费作为引导和刺激消费的重点,在城市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继续推进农牧区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牧民定居工程,同时出台奖励补助政策,支持5万户有条件的农牧民新建或改造住房。继续落实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快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开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扩大信息消费。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消费,满足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六)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我省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必须实行相对集中发展。研究制定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加快高原特色城镇化进程,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促进全省人口相对集中、资源集约配置、产业集聚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城镇化率力争提升2个百分点。强化西宁作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海湖新区建设,进一步扩市提位,带动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实施中小城镇建设工程,把重大基础设施、住房工程同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州县所在地、交通沿线、河湟流域的城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聚集效应,带动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抓住国家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契机,加大支持青海藏区发展政策落实的衔接力度。认真实施“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发展的重点和载体。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新型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支持柴达木地区在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上不断突破,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支持环湖地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形成示范效应。推动三江源地区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实现生态保护、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共赢。
各位代表,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心声。我们要抓住一切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
四、坚持生态立省战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把握绿色发展大势,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努力使绿色经济成为我省发展的新引擎。
(一)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精心实施退牧还草、灭鼠灭虫、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建设养畜、湿地保护等项目,力争投资规模达到12亿元。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抓好天然林保护、长江黄河源区水土保持、沙化土地治理、西宁南北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遏制生态总体退化趋势。编制好柴达木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做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青海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的报批工作,争取尽早启动实施。
(二)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项目,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重点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突破。筹建中国三江源生态基金会。在国家支持下制定出台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补偿范围、补偿内容、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抓紧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建立长效机制,为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
(三)探索绿色发展的有效模式。发挥青海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构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农牧业、旅游业、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重点,以低碳增长为方向的绿色发展模式。从整体上研究制定全省绿色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和推动绿色发展。利用森林、湿地、草地碳汇资源和生态品牌,探索建立环境交易平台,推进碳交易试点。今年在西宁城市圈探索做好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的试点工作。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城乡居民树立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构建绿色发展的保障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污染减排措施,积极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做好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镇污水处理、污水管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湟水流域及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工业污染防治,抓紧解决西宁市历史遗留的铬渣污染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大气污染的防治,努力创造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各位代表,保护好三江之源,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一定要举全省之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做出青海人民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