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河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河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3:43   来源:政府网站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纲要(草案)》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壮大提升工业主导产业。坚持存量调强,增量调优,做大做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优势产业。抓好钢铁工业“品种、质量、整合”工作,加快曹妃甸大钢、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总体规划等项目建设,实现由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转变。大力发展汽车、船舶、电力、环保、通讯等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食品、医药、建材建筑、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形成技术先进、上下游产品关联配套的石化产业体系。重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壮大规模以上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规模以下工业,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我省的后续主导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加快华为、中兴北方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以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

    全面振兴服务业。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靠投资,二是靠消费。“十一五”时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更多地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物流园区和大型专业物流项目,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抓好各类商品市场改造升级。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红色旅游、自然生态和文物精品等特色旅游。强化文化产业在新兴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建立公平、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我省目前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结构调整既任重道远,又十分急迫。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切实把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这条主线进一步突出出来,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纲要(草案)》力求充分、全面体现这一要求,提出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和系统工程,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讲究实效。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优质蔬菜和果品比重,把畜牧业做成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产业化基地扶持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对种粮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它比取消农业税更深刻、更艰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稳定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深化粮食、棉花、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尤其是综合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都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要调整投资方向,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增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设施投入,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优化县域村庄空间布局,搞好乡村建设与整治规划。组织农民硬化道路,净化院落,绿化村庄。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建设,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到2010年,力争40%的行政村跨入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行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要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科学规划,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的重要支撑。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导,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举,按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挥聚集优势,提升技术层次,延长产业链,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增强带动力。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向纵深发展,争取更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加速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重点,梯级推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构筑环京津、环省会城市群,培育沿海城市带。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支持现有中等城市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促进产业向城镇集中,夯实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统一户籍、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共享等制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容纳能力,一方面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市化,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战略举措。只有加快新农村建设,才能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有壮大县域经济,才能为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只有加速城市化进程,才能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要求,《纲要(草案)》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强调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建立互动机制、促进协调发展,并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布局的途径。

    实施分类指导,优化生产力布局。“一线”地区要发挥产业聚集程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等比较优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全省经济隆起带。“南厢”地区要发挥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钢铁、化工、食品、建材、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培育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北厢”地区要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能源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林业和旅游业,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

    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壮大沿海经济带。做好临港经济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按照技术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环境一流的要求,建设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强力推进曹妃甸港区和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开发建设。依托大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仓储、装备制造、配套加工和煤化、石化等临港产业,增强港区综合竞争力。挖掘海洋资源潜力,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投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走经济发展、群众生计、生态保护和生态移民相结合的道路。以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太行山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和黑龙港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为重点,探索更加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和方法,整合扶贫资源,整体推进。注重解决移民问题,组织实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健全合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技术协作。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纲要(草案)》提出,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网络、提高水平的原则,整体推进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推进能源建设。坚持省内供给与省外补充并重,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高效能源比重。加强电源点和电网建设,加快城网和农网改造。重点抓好大型煤矿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冀中煤炭基地。推进冀蒙煤电基地合作,开辟新的煤源渠道。搞好油气开发与利用,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五纵六横七条线”高速公路网架,完善城乡公路网,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大力发展农村公路,实现市市通高速公路、市县通高等级公路、乡(镇)村通等级公路。加快铁路改造和扩能,推进与铁道部合作的煤炭运输、港口集疏通道、客运专线铁路项目和邯黄等铁路建设。明确港口定位,形成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拓展港口功能,积极发展杂货和集装箱运输。努力推动航空事业发展,改造完善石家庄、山海关机场设施,建设邯郸、承德、张家口、秦皇岛等支线机场。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加快南水北调河北段干线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构筑“两纵六横十库”供水骨干网络。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基本实现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善群众饮水质量。搞好集雨工程,完善河网系统。实施生态补水和水环境修复工程,保证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用水。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宽带通信网络,积极发展用户接入网,构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推进农村信息网建设,扩大互联网覆盖率,提高社会数字化水平。完善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安全防护。

    “十一五”期间,我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必须精心组织,强化管理,科学施工,保证质量、工期。

    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教智力支撑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要着眼于建设创新型河北,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从我省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提高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医药等主导产业整体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

    加快科技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建设太行山星火产业带。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各地立足现有基础,确定优先和重点发展的行业、企业、产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竞争力。结合利用和消化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人才的基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扩大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两免一补"范围。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大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加强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完善人才管理、使用和引进机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真正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伟大事业中来。

    从发展进程和趋势看,我们已经到了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河北实际的自主创新之路。

    八、推进体制创新和全面开放

    改革开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纲要(草案)》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逐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深化改革方面,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二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在优势行业组建大公司大集团。按照国家要求,搞好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督和经营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认真落实以放宽准入、公平待遇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措施,非禁即入。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培育完善要素市场,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此同时,深化投资、财税、金融、价格等体制改革。

    扩大开放方面,要把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作为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一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河北。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数量型创汇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基地、出口产业群和出口加工区建设。推进重要战略资源、重要设备和关键技术进口。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扩大境外加工贸易、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四是全面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协作。在产业分工与协作、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扩大与京津的合作。抓住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机遇,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进与周边资源大省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战略合作。

    当前,我省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许多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坚决防止和克服畏难情绪。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积极应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