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四川省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7日 13:30   来源:中国政府网   

     (点击查阅更多200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13日 张中伟 )

    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认真贯彻九届人大各次会议的决议,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大机遇,乘势而进,迎难而上,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完成了本届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初步统计,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8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比1997年增长51.7%,年均增长8.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4029元提高到5767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1.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3.5%,比1997年增长64.0%;一般预算支出7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比1997年增长151.0%。

    过去五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集中精力抓发展。特别是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省委、省政府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确定了本世纪前十年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全省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你追我赶,扭转了经济一度下滑的被动局面,西部大开发取得良好开端,跨越式发展初见成效,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27.7:39.0:33.3调整到21.1:40.6:38.3。围绕农民增收,坚持“三个稳定”,搞好“三个优化”,建设“三个体系”,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畜牧业、乡镇企业、劳务输出和小城镇建设,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着力抓好“五个一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协调解决资金、能源、运输等关键问题,保持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比1997年增长52.6%。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控制力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达到28.2%,比1997年提高3个百分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发行国债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机遇,建成一批重大项目,长期困扰我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8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0公里,民族地区通县油路工程基本完成,嘉陵江渠化工程全面展开。完成双流国际机场改扩建,建成或即将建成9个支线机场。铁路建设得到加强。新增电力装机700万千瓦,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成效显著。通信容量和普及水平成倍增长,广播电视网基本覆盖全川。建成一批控制性水利工程。60%的县城和500个乡镇用上天然气。

    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920万公顷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退耕还林54.2万公顷,荒山造林1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6.62%,比1997年提高2.39个百分点。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7年的8.7‰下降到3.9‰。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加强重点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一控双达标”目标,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整体推进计划、财税、金融、价格、投资、住房、流通体制等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县属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8%。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民人均减负39.5%。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着力培育外贸出口骨干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174家,有75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来川投资落户。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52.5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617.3亿元。2002年,进出口总额44.7亿美元,其中出口27.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1.3%。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33%提高到39%。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初见成效。高校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考录取率由1997年的48%提高到72%,在校生人数达到41.2万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已有178个县将农村中小学管理上收到县。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精品,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成绩显著。城市卫生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农村卫生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由1997年的69.7岁提高到71.7岁。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等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地震、气象、档案、保密、地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项工作得到加强。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40元,比上年同口径增加668元,比1997年同口径增加22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07.6元,比上年增加120.7元,比1997年增加427.0元。坚持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一批实事。下大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五年共有241.7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积极推进开发式扶贫,完成了预定的扶贫攻坚目标,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困难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切实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注重对特困群体的救助。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改进公共服务,群众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发挥参事咨询作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改善人民防空设施,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推进依法治省,严格依法行政,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订61件地方性法规。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坚决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开展严打专项斗争。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妥善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省保持了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狠抓观念、职能和作风转变,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普遍推行政务公开。废止、修改影响发展的行政规章和政策性文件372件。反腐倡廉,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厉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市场经济秩序有所好转。认真解决农村合作基金和供销社股金等遗留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是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五年,是基础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波动、我国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我省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得益于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川部队、政法干警、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部分国有企业机制不活,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亟待加强。非公有制经济薄弱,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有些地方治安状况不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腐败现象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比较突出。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少数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的工作抓落实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省政府将在代表们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今后五年工作目标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十分珍惜、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干好头五年,准备后五年,谋划再十年,提前翻两番,确保分阶段地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到2005年,确保实现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即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圆满完成“十五”计划。二是到2010年,确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三是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提前翻两番,力争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使全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到2007年达到7425亿元,人均达到8535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17:42:41,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改造县际公路5000公里,新修乡村道路1万公里;新开工总装机容量2500万千瓦的电力工程,建设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建成一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农田保灌能力明显提高。

    ———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取得新的进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法制建设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公民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诚信进一步增强,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社会事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文艺精品丰硕,文化产业壮大,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全省主要江河干流水质明显改善,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得到有效控制。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稳步提高。建成一批“三废”处理工程。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000元和2600元以上。力争贫困地区基本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大多数城乡居民过上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安居乐业。

    实现上述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各项工作,把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要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审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倡导敢闯敢试敢干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创新的思路加快发展,以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推进新跨越。

    要推动发展进一步加快。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快速增长势头,使全省经济总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加快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成都平原地区应该发展得更快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要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攀西、川南地区要抓好优势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丘陵地区、盆周山区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认真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新进展,在探索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经验,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上取得新成效。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

    要推动社会进一步稳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要推动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关心群众疾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扶贫开发,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全省各族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的成果。

    要推动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保证权力沿着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运行,使广大公务员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人民公仆的好形象。

    200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第一年。按照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的部署,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我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省与以德治省相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我们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确保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

    一、着力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保持工业快速增长势头,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3%。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重点支持长虹、攀钢、五粮液、一汽川旅、烟草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加快绵阳家电、德阳重大装备制造、泸州西部化工城、资阳车城、夹江瓷都、攀枝花新材料、川南电力、启明星铝业等重要工业基地建设。支持成都市抓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改善中小企业的服务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川产商品市场占有率。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为重点,推进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搞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办好重点开发区。鼓励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抓好国债技改项目和200项省重点技改项目,搞好攀钢三期技改,支持80户重点优势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大工业运行协调力度。重点抓好资金、能源、运输协调工作,力争“三有一不”企业流动资金和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切实搞好电力、煤炭、天然气供应的综合平衡,协调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运输。加强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重视市场营销,及时解决影响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努力消除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培育更多的经济强县。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上。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和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生猪、粮油、果蔬、药材、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食品工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比重。发展优质畜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积极推广“五专”带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积极实施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工程。集中布局,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畜产品产区,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加强组织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规范劳务中介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保护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者中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坚持调改结合,把结构调整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大中小微并举,扩大农田保灌面积。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坚决取缔非法采矿,规范培育矿权市场。继续搞好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力争退耕还林33.3万公顷,启动80万公顷川西北草原治理工程,抓好退牧还草工作。重视环境保护,加快岷江、沱江水污染治理,关闭整顿污染企业。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

    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步伐,不断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确保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优化城镇规划。按照优化强化特大城市、加快培育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思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针对城镇建设凌乱无序、风格千篇一律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城镇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塑造特色突出、富有文化品位的城镇风貌。大中城市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搞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吸引力;小城镇发展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产业支撑,提高集聚能力。

    强化城镇经营。以全新的观念经营城镇,以全新的机制运作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以城建城,以城养城。发挥城镇土地“第二财政”功能,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部实行挂牌、招标、拍卖,盘活土地存量,用好增量。严禁零星分散批地、土地场外交易和隐形交易,坚决堵住政府土地收益流失的口子。

    推进户籍改革。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取消对农民进城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加强综合执法。加大城镇综合整治力度,搞好城市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实行监督处罚权与罚没收款权分离,加强执收执罚监督,优化执法环境。推进综合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城镇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进社区建设。抓好社区组织、场地、经费三落实,完善社区功能,增强社区凝聚力。加强城镇文化建设,增强居民现代城市意识。发展社区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方便群众生活。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认真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加大旅游开放力度,提高旅游国际化、市场化水平,积极发展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增加入境游比重,加快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确保旅游总收入达到475亿元,增长25%。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加强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三星堆、大熊猫保护区等世界遗产和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积极开发新景区。切实抓好“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建设,办好第27届国际摄影大会等国际性会议。逐步把成都等重点旅游城市建成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拓展旅游市场,与世界知名媒体合作,整体策划宣传四川旅游形象,开通四川电视台旅游频道。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先进管理模式,推进国有旅行社改制工作。

    支持商业大公司、大集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发挥川菜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餐饮业。大力发展信息业和会展经济,着力培育文化、教育、体育、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大中城市要在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上取得明显进展。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区域性批发市场。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规范中介服务业。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五、加大投资力度

    争取国家大力支持,引导民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0亿元,增长11%。

    把投资的重点放在交通、能源、农业和水利、生态建设、城建环保等领域。建成川主寺至九寨沟高等级公路,九寨黄龙、攀枝花机场,福堂水电站,桐子壕航电枢纽等重点项目;加快南充至广安、大竹至重庆、西昌至攀枝花、宜宾至水富等高速公路,南充机场,川东北油气田,紫坪铺水利枢纽、大桥水库灌区工程和嘉陵江渠化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广元至巴中、南充至重庆、遂宁至重庆、都江堰至汶川等高速公路,遂宁至重庆、巴中至南江乐坝铁路,成都地铁一期,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北指廊,瀑布沟水电站,广安电厂二期,江油电厂扩建,全省县城电网改造,武都引水二期等重点项目;做好雅安至西昌、乐山至宜宾等高速公路,康定机场,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级等水电站,亭子口水利枢纽,升钟水库二期,毗河引水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江河航道整治,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做到组织、责任、项目和资金四落实。加强工程监管,严格执行五项制度,强化质量、资金、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改善和加强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

    六、推进改革开放

    按照中央的部署,重点抓好四项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国有企业。加快重点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范。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6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全面完成县属中小企业改制,转换经营机制,转变职工身份。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重点抓好军工等行业的改革脱困,力争完成70户国有企业的破产退出,使23户企业走出困境。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和方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搞好配套改革,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任何地方都不许在农村搞突击清欠。积极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农村信息、科技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协会。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搞好助农增收。三是稳步实施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国有银行搞好综合改革,办好农村信用社。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部门银行账户和清理社团组织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各项应对工作,提高按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办事的能力。把外贸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外贸主体和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搞好“大通关”、出口退税等综合服务。确保全年出口增长11%以上。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川落户。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和窗口企业。做好外事侨台工作,加强与港澳的合作。大力发展技术贸易,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参与省际经济技术协作,重视把握北京奥运会、上海博览会商机。争取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70亿元以上。

    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取消一切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协调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支持一批有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

    八、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努力增收节支,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2亿元,同口径增长9.5%;一般预算支出532亿元,增长5.1%。严格依法治税,搞好重点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坚持财权与事权统一,增强预算约束,严格体制运作。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确保教师和公务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增加和规范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市、县、乡财政改革步伐,以县为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互利双赢的新型银企关系。引导金融企业加强营销,改善服务,增加信贷投放。支持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国债项目配套贷款,增加重点优势企业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信贷投入;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广小额信贷,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继续妥善处理合作基金、供销社股金、非法集资等遗留问题。

    九、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力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广开就业门路,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办好再就业援助中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自主创业,重点帮助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继续抓好“两个确保”,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高度重视城镇“低保”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做到应保尽保。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狠抓“五大扶贫工程”的资金落实、项目落实、帮扶单位落实。依靠乡村和社区,完善救助措施,认真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实际问题。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切实安排好灾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国家安排的救济款、农业税灾歉减免资金真正落实到户。

    十、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利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加快人才培养,合理使用现有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川创新创业。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确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政府的教育投入要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倾斜。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加强重点院校建设,积极创建名牌大学。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普通高校招生规模。重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争取在职业教育、对外联合办学上有所突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重视特殊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认真整顿治理学校乱收费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

    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标志性文化工程和基层文化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办好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做好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重点文物,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继续深化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重大疾病和地方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加大卫生执法和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中医药工作。进一步搞好医德医风建设。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搞好“三结合”,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重大体育赛事。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工作“新两纲”,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老年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好档案、保密、地震、气象、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十一、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联系人大代表的“三项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前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制度,坚持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对口联系制度。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抓好村(居)民自治工作,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维护社会稳定。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深入开展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犯罪活动。做好民族地区稳定工作。全面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坚决改变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的状况,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推进新时期国防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重视国防动员工作,抓好人武部、民兵、预备役部队思想和组织建设,搞好教育训练,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搞好兵役工作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新的一年,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政府。全体公务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消除体制性障碍,把政府职能逐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公务员素质,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依法治省,严格依法行政,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做到公正执法。狠抓作风建设,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主动为基层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为群众多办实事。克服形式主义,反对虚报浮夸。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住最容易产生不廉洁、腐败行为的环节,继续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严厉查处腐败案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好信息、统计工作,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

    各位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展现了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为我们提供了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三个稳定”、“三个优化”、“三个体系”:“三个稳定”是指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和稳定粮食基本生产能力;“三个优化”是指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三个体系”是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五个一批”: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一批,引进扩张一批,鼓励扶持一批,脱困解难一批,调整退出一批。

    3.“一控双达标”:1996年8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使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简称“一控双达标”。

    4.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即《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地区教育基本状况、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目标是:从2001年起到2010年,我省民族地区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建立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在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使教育更直接地为群众脱贫致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措施有: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在10年内投入30亿元;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以卫星电视教学为重点的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学;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5.“三废”:指废水、废气、废渣。

    6.“三有一不”企业:指“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不挪用”的企业。

    7.计划生育“三结合”:指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育相结合。

    8.“五项制度”:指项目业主负责制、资本金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

    9.“大通关”:指快捷、便利的外贸进出口通道。

    10.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即各项财政性收入(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都缴入国库存款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各预算部门和预算用款单位实际支付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款项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关账户办理资金划拨,便于政府财政部门对各预算部门及预算用款单位的每一项支出过程实行监督。

    11.部门综合预算:指各部门根据其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内容全面、完整,项目确定、明细,定额科学、公平,程序规范、透明”的要求,统一编制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综合预算,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12.“两个确保”: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13.“五大扶贫工程”:即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新村扶贫和牧区扶贫。

    14.“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5.妇女、儿童工作“新两纲”:指《四川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四川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16.联系人民代表的“三项制度”:指省政府确定的联系人民代表的走访、办事和通报制度。

    1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这是一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指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公安机关发挥骨干作用,整合全社会的治安防范资源,建立专群结合、动静结合、全天候的防控体系。

(责任编辑:黄楠)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