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贾庆林山东调研:强调农村民生建设是重点(图)

2012年03月29日 21:20   来源:新华网   顾瑞珍

3月23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山东调研。这是3月25日,贾庆林在烟台黄海社区调研时与居民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3月23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山东调研。这是3月25日,贾庆林在烟台黄海社区调研时与居民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无边景致映深情小小车厢大课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调研途中讲座侧记

    三月的齐鲁大地春意初萌、万物复苏。23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先后来到潍坊、烟台、青岛等地,深入工厂企业、城乡社区、科研院所,与干部群众共商改革发展大计。

    从潍坊到烟台的路途中,初春午后的阳光投向大地,洒进考司特车里,明亮而温暖。

    贾庆林坐在考司特汽车的引擎盖上,面向大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里,实体经济、生态文明和民生保障是他此讲的主题。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重要基础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我们党已经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须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了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我们要切实把农村民生建设作为整个民生建设的重点,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一路走来,只要超过一小时的行程,车里就是一个“移动的大讲堂”。令人感动的是,贾庆林自己常常是主讲人,言之谆谆话发展,情之切切系民生。

    大家听得专注,记得认真,笑得会心,被他的博学、睿智、热忱和激情所折服,掌声一次次留洒在行进的路上。

    多次跟随贾庆林调研的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孙怀山清晰地记得:“在陕西调研路上贾主席讲的是自主创新、在吉林调研路上他讲的是湿地保护。”在他的印象中“贾主席虚怀若谷,非常善于学习,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深入了解,注重面向基层,和群众互动互学。”

    国际经济、能源战略、工业发展……在充满轻松和智慧的“移动大讲堂”中,李德水、张国宝、李毅中等随行的知名学者型官员的专题讲座给大家带来了新的信息和观点,并引起热烈的讨论。

    一路风尘仆仆、一路款款深情。结合调研实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在烟台到青岛两个多小时的路上,贾庆林专门邀请了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和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向红讲授齐鲁文化。他还兴致勃勃地讲到西藏民族文化、新疆民族文化,讲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统一性。

    学习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政党兴旺的必由之路。“车厢里的讲座很有意义,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让学习成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道出了省部长们的共同心声。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伟表示:“车厢变成了移动课堂,旅程成为学习的过程,形式生动活泼,增长了知识,学到了精神,从讲座中汲取知识营养,让人如饮甘醴。”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卢昌华认为,重视和加强学习,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这种形式的讲座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车上讲座为我们加强学习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潜移默化中,对综合素质进行了全方位的补充和提升。”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说。

    “讲座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论深度,令人‘很解渴’。移动讲堂直击热点、融历史与现实、知识与思想于一体,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工作实践大有裨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刘峰岩这样表达自己的听讲心得。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左己分析认为,“这种形式深受欢迎,主要原因是有需求、有人才、有氛围,有意义。它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文风的改变。小小讲堂,把精华信息浓缩在短时间呈现出来,让人既长知识又消除疲劳,还促进交流,统一认识。”

    考察的车队行进在春天的齐鲁大地上,车上的人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几易寒暑,从2007年至今,“移动大讲堂”已成为贾庆林调研过程中的一个习惯。随行的部长们表示,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他的这种高度重视学习、并率先垂范的精神和做法,为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成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生动缩影……    

(责任编辑:耿敏)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