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阜平扶贫近二十年仍是贫困县 贫富分化严重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河北阜平扶贫近二十年仍是贫困县 贫富分化严重

2012年04月11日 11:04   来源:法制日报   高原
    过去十年里,阜平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780元增至2460元,贫困人口数量从最初的10.84万人减少到4.49万人,174个重点贫困村受益

    阜平县城的景象很独特:唯一一条两车道主街,时有豪华车驰过,也会有拉着核桃和大枣的马车悠悠走来。县城的居民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阜平县贫富分化严重,有些开矿的矿主们很有钱,但大部分是穷人。

    穷山恶水,土地贫瘠,这些都是河北省阜平县的紧箍咒。

    自从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阜平县就一直在国家级贫困县这个名单里常驻。2012年3月新的一轮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并没有影响到这个山多、水缺、耕地少的阜平。

    阜平县总人口21万,农业人口占了18.7万,其中贫困人口15.89万,占总贫困人口的85%。因此,阜平县的扶贫政策主要以农业为主。

    过去十年里,阜平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780元增至2460元,贫困人口数量从最初的10.84万人减少到4.49万人,174个重点贫困村受益,大量贫困人口享受到了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等扶贫政策。

    未纳入国家级贫困县之前,农民的日子并不好过。

    农村:看得到的变化

    阜平县福子裕村的王正平,前些年以种植土豆、玉米(2434,-11.00,-0.45%)为生,由于村里土地稀少,他家孩子多、每年打下的粮食仅能维持温饱水平。“要不是这些年在政府的帮扶下种大枣,我家现在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呢。”

    福子裕村位于阜平县东部的深山中,有113户共456口人,山多耕地少,村里每人只能分到四五分地,而且土质差,井水少,一个四口之家,一年下来总收入不过2000元。

    福子裕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大枣的生长,农民也有种植枣树的传统。但由于农民不懂管理技术,枣树一直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大枣产量低,品质也不高。

    和福子裕村一样,阜平县所辖大部分乡镇都以山地为主,“山多,水少,土质差,种什么都不肯长”,王正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曾有村民试着种苹果,可是最大的苹果也只有核桃那么大。自然条件差,又没有农业技术支持,这些深山里的村子只能靠天吃饭。

    1994年,阜平县被纳入国家级贫困县,从那时起,一轮轮的资金政策扶持开始到来。

    “林业局出钱给我们买了种苗,水利部门提供了部分水利配套,扶贫专项资金供应我们今后对枣树的日常维护,秋天大枣丰收了,农户可以从中分红。”王正平说。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福子裕村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帮扶下,3年开发荒山5000亩,种植了20万株枣树。而这正是阜平县产业、行业和社会三大扶贫方向中的产业扶贫。而社会扶贫,则包括移民搬迁。

    黄路平是1997年从老爷庙搬出来的移民,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至今还记得当初去老爷庙动员他搬家时的情形。

    黄路平的家住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山崖下,山崖上方,几块大石摇摇欲坠,每到刮风下雨的天气,这些住在崖下的人家不敢住在家里,只好躲到其他人家中。

    距离阜平县城80多公里的老爷庙是“死贫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没有通电。当地的地质条件更加恶劣,除了土豆,别的农作物几乎都不生长。“当时饭是土豆,菜也是土豆,一年到头看不见青菜。”黄路平说。

    1997年开始的移民搬迁工作最初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守着穷山恶水,虽然过着穷日子,但总还是有几分地,“哪怕顿顿以土豆为食物”,可是孩子上学和娶媳妇的事情倒是难坏了老百姓。

    老爷庙村过去穷得远近闻名,村里的妇女们记得,当年村里有句顺口溜:“旱了耙子搂,涝了泥沙流,姑娘都飞走,光棍满街走,座谈怨祖宗,生在穷沟沟。”村里的成年小伙子更是娶不上媳妇,有的不得不入赘到外村女方家。

    现在黄路平和村里18户人家一起搬到了县城周边的第一山村,扶贫办在1997年拿出8万元买了800亩山地,经过整治后帮村民盖起了房子。

    当时每户分到了政府的扶贫资金1万元,再加上大家出工出力,新的移民村就这样建起来了。如今的移民村窗明几净,孩子们也在扶贫办和县城学校的沟通后,在县里的中小学校上学。

    但搬出来的村民还远达不到富裕。“走出来,稳得住,去发展,要致富”,孔金生和记者念叨着这句顺口溜,他坦言,虽然前两项已经做到,但后两项确实还不到位,还在努力解决中。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