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全文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2012年04月18日 14:35   来源:湖南日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实现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奋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现阶段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实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四化联动”,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加速推进“四千工程”,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大品牌,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美好宜居新农村。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以武陵山区、罗霄山区为重点,以湘西自治州为主战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坚持以大城市为依托,着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和省会长沙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市州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镇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在重点做大做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城市群。加快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强城市规划,凸显城市人文个性和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农民工是“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要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农民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他们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他们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坚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长株潭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坚持以集约共享为方向,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认真抓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5.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创新型湖南。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机制,关键在人才。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品牌和产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大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广纳各方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良好的环境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构筑中部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6.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提质和产业升级,统一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和市场建设,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融合发展,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推动湘南加速崛起,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开放开发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对接合作,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开创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局面。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加大大湘西开发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提高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县,争取更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综合提升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电网、电源点、输送通道、储备基地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破除能源瓶颈制约,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洪、排涝、防灾、灌溉、供水配套完善的现代水利体系。把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实施“三个一”行动计划,努力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投资对调整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的带动能力,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8.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湘设点、开展业务,培育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扩大开放是内陆地区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积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推进外贸扩总量转方式,促进进出口均衡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开放度。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引导省内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并购、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努力扩大开放领域,加强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和深化与东亚、东盟和欧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加强与港澳台、泛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等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生崛起。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广阔的胸襟、更加高远的眼光,学习借鉴境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兄弟省市区一切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四、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两型社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绿色湖南。

    1.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引领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强力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的改革建设,加速实施以两型产业振兴为主导、以两型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八大工程,加快形成改革突破、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两型产业和民生保障等五大支撑体系,努力实现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的目标,带动和促进全省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

    2.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两型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抓紧建立健全两型产业的体制和技术支持体系,严格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两大边界限制,优化企业布局。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切实做到新上产业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扩大产业规模不增加排放总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沼气、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强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创建两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两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3.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耕地保护,厉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推进水利综合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园区,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4.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切实保护好东江、柘溪、五强溪、江垭等重要水源地,确保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大流域的水环境、水生态安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力度,有效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青山绿水是我省巨大优势和巨大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加强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植树造林,巩固提高退耕还林成果和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创建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乡村。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5.健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和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资源环境执法,推进资源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执法方式,依法推动和保障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建立健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培育文明健康消费方式,开展两型社会创建活动。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湖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加强宗教、侨务和对台等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拓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2.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机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高度重视互联网民意表达,积极推动网络问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政府服务行为,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保障机制,推进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

    3.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风尚。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全省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企业要依法经营,社会组织要诚信自律,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4.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党内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宪法法律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民政协按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审计监察专门监督,强化司法监督。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健全问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