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岛官方回应大规模"退坪种树" 向市民致歉

2012年04月19日 07: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4月18日,山东青岛海尔路工人们种植水杉。近日,一则青岛为打造“国家森林城市”而“毁草种树”的消息将该市推向风口浪尖,随即,这一指责升级为市民对一年投资40亿元财政启动“植树增绿”工程的深层次质疑。中新社发廖攀摄

    山东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城市园林局18日在青岛政务网刊登《关于我市植树增绿工作有关情况的答复》,对“植树增绿”行动忽视前期宣传和沟通工作,对市民和网友提出的问题回应不够及时,引起市民和网友的不满等问题,深表歉意。

    园林局表示,“植树增绿”行动存在局部区段栽植不合理、设计方案公开不及时、前期论证工作不细致、与市民网友沟通不主动等问题,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市民和网友的监督。

    据了解,为承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山东省开展城市绿荫行动,今年青岛市政府本级财政投资5亿元用于园林绿化,七区共计划投资11亿元用于辖区内的园林绿化。

    另据青岛政务网消息,青岛市18日召开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座谈会,就“植树增绿”行动进一步听取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意见。青岛市副市长王建祥表示,“植树增绿”行动要虚心听取意见,认真纠正偏差,对于社会舆论的监督要认真对待、及时回应。

    附: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城市园林局

    《关于我市植树增绿工作有关情况的答复》

    广大市民、网友们:

    大家好!

    我市从3月以来的植树增绿行动引起了广大市民和网友的广泛关注,提出了很多的质疑、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大家对政府的监督、对家乡的关心和爱护,这些批评意见对我们做好植树增绿工作具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植树增绿工作季节性强、时间紧、工作量大,我们忽视了前期的宣传和沟通工作,对市民和网友提出的问题回应不够及时,引起市民和网友的不满,对此深表歉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植树增绿工作和市民、网友的意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并通过相关媒体就植树增绿的意义、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宣传和报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科学植绿、合理植绿、廉洁植绿,虚心听取意见,认真纠正偏差,不断改进工作,竭尽全力为我市的生态建设和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做出贡献。

    为了承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山东省开展城市绿荫行动,顺应广大市民对提高我市园林绿化水平的呼声,今年市政府本级财政投资5亿元用于园林绿化,七区共计划投资11亿元用于辖区内的园林绿化。全市确定了前海沿线及城市主次干道和城市出入口共152条道路进行绿化改造;新改建绿地面积667公顷;栽植景观树及乔灌木1000万株;整治山头公园17个;立体绿化120处及单位(居民)庭院绿化136个;绿道建设69.1公里,植树增绿大行动在全市全面展开。

    通过认真汲取广大市民和网友的意见、建议,反思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局部区段栽植不合理。从施工后的效果来看,的确存在局部区段栽植过密等问题,针对市民和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已对20余处有类似问题的现象进行了整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查找不足,适度调整和修剪,力争达到透视观海的效果要求。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树木的正常生长。

    2、设计方案公开不及时。汇泉广场草坪更换没有及时公示,引起部分群众误解,导致工作被动,后将更换方案公示后,得到了群众的理解。

    3、前期论证工作不细致。苏州路附近高架桥下种植杨树,市民提出质疑,我们及时进行了改正。

    4、与市民、网友沟通不主动。目前我们已安排专人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

    以上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我们的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业务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将努力克服缺点,纠正不足,虚心听取市民和网友的意见,加强沟通,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市民和网友的监督,再次感谢广大市民和网友们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

    4月19日19:00-21:00市城乡建设委城市园林局及相关部门将在青岛政务网(www.qingdao.gov.cn)举行植树绿化专题网络在线问政,欢迎广大市民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我们的公开电话是:82868684、18366231902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城市园林局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责任编辑:石兰兰)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