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泄露隐私抵触入户工作人员 “接连两天都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登记我家的详细情况,我怕他们是骗子。”4月17日,家住西宁市城北区朝阳东路1号的刘丽琳说出心中的疑虑。刘女士刚搬到北川河东路社区,对社区工作人员并不了解,前两天,两位自称社区工作人员的女士入户登记刘女士家的详细情况,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成员、工作单位等多项重要信息,隔了两天又有两人上门向刘女士询问了类似情况。事后,刘女士担心:“这些人虽然出示了相关工作证件,但问这问那的,该不会是骗子吧?”
记者走访了解到,到刘女士家入户登记的确实是社区的工作人员。近一段时间,西宁市城北区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开始对辖区居民入户采集信息,为社会网格化管理做更细致的准备工作。
“社区工作人员有义务到社区新入住的居民家掌握了解相关信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许多居民的担忧就是个人隐私问题,特别是收入情况、多处住房情况、离异、再婚及领养子女情况都被视为个人隐私,不愿如实申报。”北川河东路社区主任张玉梅表示,一些人可能由于利益的驱动,担心失去拆迁补偿、领取未销死亡退休金等已得利益,因此隐瞒事实真相。此外,许多人担心登记的个人资料可能会成为行政部门进行处罚的依据,一些没有办理暂住证、超生人员或存在其他问题的居民不愿意配合或虚报信息。
“入户难”难在哪里 详细完成一次入户登记工作,全社区工作人员要忙两三个月,例如,北川河东路社区辖区的居民小区分为七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三到五名工作人员负责服务辖区居民,入户发现的问题也会及时登记下来。从2月中旬开始,每天中午和晚上,社区工作人员便开始挨家挨户家访,填写“人口综合信息采集表”,经常忙到晚上十点。社区工作人员都是放弃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
其中,大多数居民还是比较配合的,但也有一些人根本不理解。不开门不说,还骂得很难听,有些人开门后一听,是问他们家的收入、工作情况,就说:“我们家收入多少关你什么事儿,工作怎么样有单位管,不用你们操心。”“砰”一声就把门关上了,根本不给解释的机会,社区工作人员吃了不少闭门羹,“如果敲开了房门,入户登记就算成功一半了,至少家里有人,我们就不用再一趟一趟地跑。”不少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居民烦”烦什么 “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是晚上才来,我们这些老人休息得比较早,这时候敲门,自然就不高兴,而对年轻人来说,一天上完班本身就很累,在家休息一下吧,还得接待敲门登记的人,嫌烦。”居民张庆元老人表示。而居民孔立祥说他是做生意的,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回家后想清静一下,可什么搞经济普查的、流动人口登记的、卫生服务站宣传的、派出所了解情况的……一拨又一拨的,根本没法清静,心里的火儿自然就大,态度上也不好。不过对于大多数居民而言,社区工作人员晚上还在走街串巷地工作,他们的辛苦有目共睹,能配合的就会尽量配合。
登记是为更好地服务居民 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说,居民不理解有原因。例如居民的身份证信息派出所登记了,工作情况单位登记了,孩子健康档案医院和卫生服务站有,社区工作人员再入户,还有什么可登记的?其实,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可登记的资料还真不少,居民情况登记工作做得越详细,对居民越有利。比如,计划生育工作,要了解居民家里有几口人,孩子上学和工作情况等;民政方面,要登记收入,有没有入低保,低保户们有没有找到工作等情况;再就业方面,主要是登记家里有没有人失业,有没有再就业等;普法等平安建设方面的宣传工作;医保方面也有不少工作需要与居民见面。还有就是通过入户,可以了解哪家有空巢老人,哪家有残疾人,哪家有病人,哪家孩子需要特别照顾等。
“只有了解了居民的情况,有些优惠政策才能让居民享受。我们做这些入户登记工作,也是想着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北川河东路社区工作人员蒋惠屏说。
(责任编辑:李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