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通过节约集约用地形成“倒逼”机制,牵住了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牛鼻子,走出了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节地之路”。
创新产业园“小而精”发展模式
一个面积不到500亩的民营科技园区,10年功夫不到,年产值已超过220亿元,培育“孵化”3家上市公司,土地产出效益是传统园区25倍,这就是广州市番禺节能科技园,而这一模式已成为广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转型升级的缩影。
园区负责人杨锦链介绍,节能科技园建于2002年,面积不足500亩,目前,园区吸引了700家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技术企业进驻,取得科研成果1500多项,孵化出中海达、海大集团、新太科技三家上市企业。2011年园区产值规模220亿元,土地平均亩产值5000多万元、利税14亿元。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表示,该园区的土地产出效益是传统园区25倍。
之所以小地方产生大效益,杨锦链表示,园区实行“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销售在园内、生产车间放在园外)的开发模式。
“与传统工业园区单一主体建设、单一主体使用的模式不同,我们针对新兴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的实际困难,以产业为依托,以地产为载体,以代建办公场所为切入点,通过投资建设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进驻,实现了土地整体开发与运用”。杨锦链表示。
而番禺节能科技园也成为广州市推动产业升级的“硅谷”,仅在番禺区就有清华科技园、金山谷科技园、巨大产业园等一批走“小而精”节地模式的科技园区。
城市发展倒逼用地改革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命根子。过去靠牺牲土地换发展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如何通过节约集约用地破解保资源、保发展‘两难’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说,广州的土地家底不富裕,资源禀赋不足,决定了广州必须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资源账”。最近10年,广州每年新增建设用地38.6平方公里,不到2年就会拓展出一个改革开放前的广州(当时广州建成区的面积为60平方公里)。按照这样的资源消耗速度,广州很快将突破生态宜居警戒线。李俊夫强调,作为一个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特大城市,广州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不拼土地、不拼资源,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精明增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记者了解到,过去土地管理是“大家用、一家管”,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谈不上形成转型升级的工作合力。现在,通过推进节约集约工作,广州各级各部门建立起土地管理“大家用、大家管”共同责任制,形成以亩产论英雄、以节约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广州市土地产出率(每公顷建设用地G D P产出)从3.9亿元提高到7.72亿元,增长98%;土地消耗率(每增加1亿元G D P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7.2公顷减少到2011年的2.6公顷,相比下降64%。
产业园区则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点。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表示,广州正试点完善项目用地“前评审、后评估”制度等制度,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多管齐下构建完整节地政策框架
记者了解到,广州节约集约政策框架覆盖了土地管理“批、供、用、补、查”各环节,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广州特色的办法。
一是部门联动,完善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以广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主持召开的全市国土资源管理联席会议为平台,加强对用地指标分配、土地储备、土地出让、土地执法等土地利用重大事项的统筹,通过提高决策层次和水平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同时,结合简政强区工作,将经营性土地储备事权下放到各区行使,并相应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实现土地储备和出让模式的重大调整,建立了“一个龙头出水、多个池子蓄水”的新机制。
二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既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也促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市长与各区区长、县级市市长分别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将对区、县级市主要领导予以问责。广州还制订出台了《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建立城乡土地的统一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规范、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以出让、出租、转让、转租、抵押等形式合法流转,为吸引好投资、好项目落地集体土地提供了制度保障。按照“应查尽查,应收尽收”的原则,坚决查处闲置土地行为。
三是科技支撑,实现土地“一张图”管理。2011年,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建成了集数据集聚、业务监管、远程监控、视频会议、决策支持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广州市房地数据中心,囊括13类信息,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表示,今年广州计划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地楼房一体的“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内容,形成展示国土房管资源状况的“电子沙盘”,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房”。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