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 种地"断代"危机渐显

2012年05月21日 08:54   来源:东北网   蒙辉
    5月中旬,正是大田播种农忙时节。然而21岁的曹帅男却没有像他父亲一样在地里劳作,而是操着剪刀在顾客的头上“耕耘”他是一名美发师。他是绥化市北林区连岗乡农民,这是身份证上显示的信息。然而,小曹却很难找到农民的感觉,从他16岁进城打工到现在租下一间两层楼的房子开起了美发室,自己作美发师,妻子当美发助理兼美容师,两个人干得十分红火。四个月前,他们的孩子降生了,这个在城市里出生的下一代将与土地彻底告别,虽然他的身份仍然是农民。

    曹帅男是千千万万脱离农门的农家子弟一个典型代表,他的经历代表着一代人。那么,当城市化成为现阶段的趋势,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日益流失。

    流失年轻劳动力进城老人妇女留守

    据绥化市农委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管理科负责人介绍,全市有农村劳动力210万,其中每年劳动力转移就达100多万人。绥化市是传统的农业市,人均耕地6亩,每户都能拥有20亩左右土地。按照这位负责人讲,事实上,以目前的家庭种植模式,有60万劳动力足以完成平时的生产工作,但农忙时就显得捉襟见肘。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走出家门奔向城市,妇女、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农忙时人手不够,越来越多的地需要雇工,而短缺的临时工价格也水涨船高,直接挖去了农民一大块“到嘴的肉”,农民普遍反映负担过重。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同时,在另一项调查中显示,20岁以下的农民工中高达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

    城市良好的生活设施,多向的发展空间,优越的子女教育条件,吸引着农业人口逐渐向城里流动。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人从事五花八门的产业。但是,对农村来说这种流动是单向的,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越来越多的脱离土地,而城市人口绝少到农村工作。这个现象如果任其发展,数十年后土地由谁来种?这已经成为农村日益凸现的问题。

    破解“空心化”倒逼农村经济转型

    5月17日,记者来到绥化市北林区东兴办事处七家子村,一路上尽是妇女在田里耕种。在离村较近的一块地上,一个开着小四轮的司机加上植苗的7个人,有5个是妇女,另外两个男人都在50岁以上。记者进入村里来到一个农户家,这家主人是位62岁的老人,他告诉记者,家里主要干活的就是他和老伴,儿子一家到哈尔滨打工不能回来。家里有两处房子,其中一处长年空着没人住想卖掉。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过得不错的子女就把老人接走,好多人家的房子长年空置,不少人都在张罗卖房子。

    据北林区农机局一位同志介绍,目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种地的被戏称为“三八六一七零部队”。老人和妇女应付平时的劳动还算可以,可一到农忙时根本难以承担这么大的工作量。

    加速土地流转,转变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无疑是破解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有效方法。连片种植,向种植大户手中流转土地是一个出路,但这样需要大的资金投入。在北林区绥胜镇胜利四村和永安镇永安村,分别出现两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实现了土地集约化,提升了土地使用效率。如今,这两个村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经集中在当地合作社中,而且很多附近其他村的村民也都加入到合作中。入社农民有的进城打工,有的留在家里从事副业,还有一小部分年轻人成为合作社的员工。然而,不是所有的村都能“幸运”地出现这样大型的合作社,更多的地方还是靠小规模的个人间的租赁实现土地流转,效益未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且很多村民由于操作不规范,时常引起纠纷,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出路引导扶持必不可少

    一位专家指出,解决农村生产主体老化问题需要多方入手,首先应当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相关培训,同时更多引入社会化力量,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走出农村“断代”之忧。绥化市曾经连续八年创造了粮食增产纪录,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农民实际增收要低于期待值,如果能够切实保证农村劳动力的种地收益,改变生活现状,农村还是有城市无法达到的环境优势的。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用政策杠杆、税收杠杆等,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有关部门已经看到目前农村存在的这种年轻劳动力流失的状况,正在加紧制定政策,扶持大的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以绥化市新天地合作社为例,前期发展阶段启动资金由责任董事长、村党支部书记徐德顺个人出资,买了些大农机靠私人关系租亲朋好友的地种。随着合作社规模日益扩大,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不仅为合作社提供了大量的贷款,还让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样一来就使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大成福合作社也是这样一个路子,能人带动加政府政策资金的投入,使得生产模式迅速转变。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