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07-2012年发展综述

2012年06月18日 15:30   来源:浙江日报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得出的重要结论。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以及宏观调控的繁重任务,省委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创业创新,奋力前行,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正如赵洪祝书记在报告中深刻指出的:“过去的五年,是浙江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五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成效显著的五年,是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五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就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浙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性目标。2007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并提出今后五年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2010年,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总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人民富裕程度、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可以说切实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的目标。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监测评估看,国家和我省相关指标体系都显示,我省全面小康评价指数已连续多年达到90%以上。一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制定的全国统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09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0.1%,2010年实现程度为91.0%,高于全国10.9个百分点。预计2011年可达92%左右,这样将连续3年达到90%以上的基本全面小康实现度的目标。二是根据《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7—2011年,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度分别为89.6%、91.7%、93.5%、95.2%、96.9%,2008年以来连续4年达到90%以上,这两年达到95%以上。三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我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度由2006年的68.1%提高到2010年的87.3%,平均每年推进4.8个百分点,实现度连续8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预计2011年将提高到90%左右。

    据此,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判断,是对十六大以来我省孜孜追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响亮回答,是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高度概括。

    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过去五年,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双重压力并存。一方面,经济粗放型增长、产业层次低、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外部需求萎缩等严重问题,经济平稳增长压力加大。

    针对这种情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并实施“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省党代会报告对过去五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这些工作举措归结起来就是切实做到了“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新引擎的打造,成功申报并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深入推进“四大建设”,加快“两个科技城”建设;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改革,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吸引浙商回归投资,在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通过这些努力,全省经济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五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2011年达到3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8000元,以年平均汇率计算超过9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9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三大需求分别达到14290、11931亿元和2164亿美元,其中出口在全国省区市的排位提升到第3位。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速连续五年高于生产总值增幅,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5.3∶54.1∶40.6调整为2011年的4.9∶51.3∶43.8,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24.1%和33.1%。

    ——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创新能力提高到省区市第5位,知识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达到省区市第3位和第4位。2011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96%,比2007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全省国内专利授权数1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9135件,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2位;全省累计注册商标66.6万件,数量约占全国商标注册总量的七分之一,其中经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18件。

    ——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居各省区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2.49∶1缩小到2.37∶1,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7%,厕改户数占总户数的92.2%,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和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9.5%和91.6%。

    ——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结构优化、实力增强。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达到1987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2.1%;在全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50强中占25席,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144席,均居省区市首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指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24340亿元,其中净资产1017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1倍和2.3倍;实现营业收入8662亿元、利税总额957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77.4%和54.7%。

    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各领域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法治浙江,扩大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这是省党代会报告对过去五年政治建设总的概括,语言不多,内涵丰富。五年来我省政治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人民民主有序发展。省委大力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府、政协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分别召开人大、政协和共青妇工作会议,扎实推进有关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展壮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加强。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在全省各行政村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使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步入制度化发展的轨道;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普遍推行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成效评议会等民主管理制度,社区居民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积极推进职代会向非公企业延伸,推行厂务公开,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狠抓政府自身建设,推进市县乡机构改革,健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进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成绩显著。在全省普遍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完善从省到村五级政府服务网络,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加快向基层延伸。

    ——公正司法能力切实提高。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全省共制定地方性法规50件,修改和废止38件,批准杭州、宁波、景宁畲族自治县报批法规65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74件,基本形成与国家法律相配套、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备的法规规章体系。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和工作创新不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进一步优化,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积极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加强普法工作,深化“法律六进”活动,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切实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党内监督、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监督资源有效整合,监督网络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更加健全。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公权力的监督不断加强。

    ——党管武装工作成效明显。我们发展不忘国防,富裕不忘强武,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党管武装工作,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我省加强新形势下党管武装工作做法,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军推广。

     文化大省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制定实施《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相继召开省委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继续深入推进“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十大计划”,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市首位。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0%、98%、77%和80%。持续开展“文化下乡”、“钱江浪花”艺术团直通车巡演,“千镇万村种文化”等活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普惠性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五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20%,2011年占GDP的比重超过4%。国有文化集团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全省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从业人员75万人,投资总规模1300亿元以上,涌现出横店集团、宋城集团、华策影视、中南卡通等一批骨干民营企业。横店影视实验区、杭州高新区动画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并不断扩大影响。影视动漫、出版发行等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到2011年底,全省共有影视节目制作机构660家,数量仅次于北京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位,总注册资金达62.2亿元。2011年全省共制作动画片71部47545分钟,位居全国省区市第一。

    ——浙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借助于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打造“连线浙江”和“浙江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动浙江文化走向世界。先后在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感受浙江—浙江文化周”、“浙江文化节”大型对外文化活动,多次举办“港澳·浙江周”活动,连续4年在台湾举办“台湾·浙江文化节”,去年6月《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圆满实现合璧展出,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止到2011年,浙江已与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与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交流关系。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省党代会报告回顾过去五年社会建设时指出:“始终坚持富民惠民安民为先原则,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点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新格局。”五年来,我省切实把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改善民生上,把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放在为民办实事上,把增加投入的着力点倾斜到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上,努力通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来达到“惠及全省人民”的要求。“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7595亿元,年均增长21.1%,连续5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分别连续11年和27年居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6.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0.8平方米。家用汽车拥有率居全国前列,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达到33.7和13.4辆。

    ——就业形势持续总体向好。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就业大幅增加。从2007年至2011年,我省共新增城镇就业415万人,年均83万人;近3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都在93%以上。全省实现“零就业”家庭“基数归零,动态归零”,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有1.4万家企业被各级命名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目前已实现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各类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截止2011年底,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1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超过2000元;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03万人和597万人;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03、975和970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312万人,参保率超过90%;全省新农合参合人数为2871万人,参合率达97.5%,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84.6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6.91%和99.68%。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和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1年,全省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6%,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5.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2%;普通高考录取率为85.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完成深化医改三年五项重点任务,实现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28.5元。完成三轮农民健康体检,参检农民6052万人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省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81万人,注册护士10.87万人,床位17.69万张,分别比2007年增加18.1%、51%和22%。全省人均期望寿命79.2岁,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等不断完善,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2011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6.1%,连续8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8年“零增长”并有所下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这些年来,我省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我们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部署加以谋划和推进,努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在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行动基础上,启动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之后居省区市第5位。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累计建成6个国家生态县、41个省级生态县、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2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5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7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1年,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三类以上的比例达到60.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4%。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92.8%,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为90.9%。

    ——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至“十一五”期末,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2吨标准煤,位居全国前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累计削减21.16%和18.15%,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预期15%和15.1%削减目标。

    ——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力度,有效促进一批长期积累的重点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全面推进以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累计建成城镇和工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07座。到2011年底,我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2%,比2006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资源保护,全省共建成1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个海洋特别保护区、30个湿地保护小区、9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积极创新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流域环境监管机制加快建立。省财政加大对主要水系源头所在地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全省所有设区市和41个县(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设立“浙江生态日”并广泛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成立省生态文化协会和全国首个省级碳汇基金,推行生态低碳的生活方式,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树立。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省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推进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

    ——学习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我省从2008年9月启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三批有序开展,到2010年2月底基本结束。全省8.47万个单位、282.83万名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部署开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全省共有17.66万个基层党组织、330万名党员参加此项活动。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开展自下而上的集中换届工作顺利完成,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改革创新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出台干部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等制度,制定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和规范市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暂行办法等20多个制度性文件,努力提高识人用人准确度。开展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差额选拔干部、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等6项改革试点,不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从浙江实际出发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修订实施《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全面推行“五议两公开”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省市县三级全面成立“两新”工委,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68.8%。建立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述职制度,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进一步落实。

    ——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领导和党内生活相关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制定实施党代表任期制五项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积极推进公推直选,党内民主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并重,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具有浙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狠抓反腐倡廉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不断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决,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着力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连续5年在全省各级机关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连续4年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今年又在全省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促进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提能增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赵洪祝书记在省党代会报告中也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经济增长中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改善民生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和作风状况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中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并对这些问题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这充分表明了省委在政治上的清醒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的各项重大举措,十分珍惜来之不易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认识发展中尚存在的有关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历史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积淀和发展。

    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班子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上,十二届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推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并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把握未来发展走向,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就历史地摆到全省人民面前。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指引着我们迈向新的征程!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是全省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共同使命。我们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对省党代会报告所指“关键时期”深入认识、对所含“核心思想”深刻理解、对所定“主要目标”深度解读、对所提“重要原则”深切体味,真正解决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深入认识省党代会报告所指“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省党代会报告在分析未来发展形势时指出,今后五年,是我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关键是把握走向、找准方位。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切实担负起建设现代化浙江的历史重任。

    从中央要求看,建设现代化浙江,是贯彻中央“三步走”战略部署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求的实际行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构想:即从1980年起,用1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再用1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再经过50年的奋斗,使我国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9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提前完成了前两步,开始迈出第三步。从1993年的省第九次党代会,到1998年的省第十次党代会,再到2002年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都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蓝图进行了描绘。

    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省据此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进程进行调整,更加突出强调了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前后相继、与时俱进的。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参加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殷切希望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包括浙江在内的两省一市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失时机地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是中央对浙江的殷切期望,也是浙江落实中央要求的实际行动。

    从我省实际看,建设现代化浙江,是深化“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目标追求。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开拓奋进,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包括浙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发展。总起来说,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面对比全国提前多年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我们是小富即安、裹足不前,还是自加压力、勇往直前,我们面临着新的目标追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过去,浙江坚持富民强省,一步步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每一个节点都极为关键。现在,浙江又处在发展的重大关口。这个关口,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从10000美元向20000美元的历史性跨越,顺利跨入国际公认的现代化门槛。不失时机地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将继续指引和激励着全省人民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从人民群众需求看,建设现代化浙江,是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的需求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层次是渐进提高的,这符合人类需求发展的一般规律。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

    过去,我们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取得了重大进展。以我省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11年为两个时点,我们比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不难看出,浙江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切实得到实惠。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看,2011年与1985年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4倍,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25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了3倍,恩格尔系数下降了33%。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看,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4倍,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20倍,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2.8倍,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8%。

    现今,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追求生活必需品到追求高档消费品,从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关注经济层面到关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层面等等。总起来说,全面小康生活基本达成以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是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期待,也就是向往尽快过上现代化的新生活。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浙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符合全省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深刻理解省党代会报告所含“核心思想”,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

    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比,建设现代化浙江的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任务更艰巨。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浙江,是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区域先行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浙江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是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核心思想,核心是人的发展、社会进步。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浙江,就是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引导和支持全省人民不仅共同追求物质富裕,而且共同追求精神富有,进一步筑牢共同奋斗、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一要深刻理解“富”的内涵,看到“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区域先行的现代化”,其最基本的要求是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省党代会报告紧紧抓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两大基本需要,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富裕富有两个维度统一起来考虑,并进一步指出要使我们的现代化能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社会活动各环节、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这充分表明省委直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政治自觉,体现出了省委以高度的哲学概括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领导水平。我们要按照省党代会报告所强调的,既大力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创造更加丰裕的物质财富,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与社会和谐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要深刻理解“共”的内涵,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上共同富裕精神上共同富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提示我们,必须抓住“共同”的本质和属性,把物质上的共同富裕精神上的共同富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省党代会报告为此强调指出,既要保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注重先富带后富,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探索促进居民财产增值保值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最终实现物质上共同富裕;既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先进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又要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教育、引导和带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实现精神上共同富有。为此,要更加强调共建共享,更加强调社会和谐,更加强调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切实增强全省人民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社会认同感。

    三要深刻理解“人”的内涵,看到“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现代化”,其最突出的标志是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一个中国概念的话,那么现代化则是一个世界概念。评价现代化实现程度,既有以美国学者英克尔斯、钱纳里等为代表的国际学术界提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也有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的一些评价方法和标准。综合各方面标准的研究表明,根据近30年美元购买力变化的历史经验数据推算:从人均GDP看,2010年国际公认的基本现代化门槛是12000美元,平均水平约15000美元,2020年的基本现代化门槛是17000美元,平均水平约20000美元。综合分析我省未来发展趋势,到2020年浙江人均GDP有望接近20000美元。因此,从物的角度看,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跨进基本现代化的门槛。但现代化涵盖诸多方面,仅仅人均GDP达到标准还远远不够。目前来看,我们在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消除绝对贫困、城市化推进和人口素质提高等方面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任务更重。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既是推进现代化的主体,同时也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人的现代化事关现代化全局,没有人的现代化,一切将无从谈起。对此,省委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在省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的六大任务。这六个方面的工作,都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这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主要抓手。

    三、深度解读省党代会报告所定“主要目标”,今后五年要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打下坚实基础

    省党代会报告围绕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目标,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提高。

    主要目标,主要是定性目标、动态引导。“五个持续”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导向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强。

    注重时间的承上启下。未来五年,我省总体上处于上承全面小康、下启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考虑到新一届省委任期结束的2017年正处于2015年和2020年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中间,省党代会报告在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奋斗目标基础上,着眼于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提出了到2017年的具体工作目标。

    注重内容的内在逻辑。“五个持续”的具体目标,紧扣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奋斗目标,呼应“三个强省、三个浙江”的发展任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从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坚强保证的高度,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

    注重工作的延续发展。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党代会报告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增强目标的导向性,在提出今后五年具体工作目标时,认真研究对照中央和我省有关文件,对定量指标进行仔细测算,对定性目标进行反复推敲,体现了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精神,与省“十二五”规划有效衔接,力求各方面既定部署的有机统一和相关决策的与时俱进。

    “五个持续”的目标,概括起来是三个方面:即物质更加富裕、精神更加富有、党的建设更加有力。物质更加富裕是物质共同富裕之基、精神更加富有是精神共同富有之基、党的建设更加有力是全省共同奋斗之基。

    着眼于为物的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提出了物质更加富裕的系列目标。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全面提升,工业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化,基本形成改革创新驱动、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一体推动的发展格局,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普惠性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万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000元和22000元左右,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

    着眼于为人的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提出了精神更加富有的系列目标。与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相对应,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与提高公民民主法治素养相对应,省党代会报告强调,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更加完善,依法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养相对应,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与提高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相对应,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并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各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省党代会报告还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具有浙江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关系更加协调,社会行为更加规范,社会秩序更加良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着眼于在现代化浙江建设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党的建设更加有力的系列目标。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是我们共同肩负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历史使命的政治前提。为此,省党代会报告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进行阐述,明确提出要使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得到提升,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党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深切体味省党代会报告所提“重要原则”,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省党代会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基础上,概括提炼了五条工作体会,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强调这是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重要原则,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更加突出科学发展主题,进一步提高工作决策、工作执行、工作评价的科学性,真正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各个方面。

    牢牢把握根本任务,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此,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牢记第一要务,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牢牢把握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为此,省党代会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牢牢把握根本方法,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为此,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注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牢牢把握根本尺度,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正确政绩观,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我们的工作能否经得起检验,关键看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们学习贯彻省党代会报告精神,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到我们肩上。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创先争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奋力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浙江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着眼于浙江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对推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六个方面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是“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深化,是今后五年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具体实践的崭新蓝图和行动指南。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扎实推进这六个方面的战略部署上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浙江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关于“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发展环境和严峻复杂的各种困难挑战,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提出并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工作方针,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动摇,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不放松,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相继获批并实施,“四大建设”稳步推进,为开创浙江经济转型发展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无论是经济发展总的规模,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都得到显著提升,以转型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转型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当前,浙江正处于进一步提升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水平,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仍然需要继续在有效破解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上下功夫,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积极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快经济强省建设,促进经济在转型升级基础上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要充分利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推进“四大建设”,有利于浙江充分发挥海洋与港口资源优势、商贸与市场大省优势、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优势,抓住并用好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机遇。这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为此,我们要举全省之力联动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舟山群岛新区着力打造高端海洋产业和重大建设平台,把义乌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在金融改革发展方面努力形成“温州标准”乃至“浙江标准”。要把“四大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载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做强工业、建筑业,做实服务业,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大项目投资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

    二要牢牢把握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础环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是浙江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省党代会报告从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以及加快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方面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特别是坚持从浙江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前山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强调要认真制定实施山区经济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山区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从而促进优化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布局。

    三要大力营造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良好环境。实力雄厚的国有经济和活力充沛的民营经济是浙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相得益彰的两翼。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必须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提高企业投资效益,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引导企业专注主业、做强实业,创新强企、转型强体,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

    四要不断激发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强大动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为了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加强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并对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为了有效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新机遇,加快构建主动有为、层次多样、内外联动、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着力扩大和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交流,着力参与和促进国内区域统筹发展。

    二、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几年来,浙江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把加快文化建设作为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格局。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新任务新要求,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加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切实增强全省人民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社会认同感。这对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积极推进以文化人。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和群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些重要举措,有利于在以文化人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对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扎实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这些举措,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此外,省党代会报告还对加快重要新闻媒体发展、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加强舆论引导、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是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人们精神富有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法制化水平。这些都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同时,省党代会报告还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建设文化综合体、培育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发展现代文化流通方式等方面,对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

    三、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

    科教人才强省”

    浙江是资源小省,又是人力资源大省,自古以来崇文尚学、人才辈出。这些年来,浙江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为重点,不断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开发建设。目前,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居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并已接近跨入普及化阶段。“十一五”期末,全省人才资源总量714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3%。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浙江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相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教育发展不平衡、高层次人才紧缺等问题仍然突出。要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要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还在于提升生产者的素质和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为此,省党代会报告明确要求制定和实施人才强省发展纲要,全面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创新,以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智慧城市”,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

    在教育发展方面,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服务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人才高地建设方面,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贯彻科学人才观,着力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和企业在引才育才中的主体作用,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四、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加快建设法治浙江”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省党代会报告把“法治浙江”建设确定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主要任务之一,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法治浙江”作出具体部署。

    概括起来,省党代会报告这一部分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强调“法治浙江”建设要保持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和民主协商,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作用。

    第二,强调“法治浙江”建设要服务发展大局。贯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不断提高法律法规规章实施的科学化水平。深化扩权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这些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三,强调“法治浙江”建设要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公正司法。

    五、关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建设平安浙江”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要更加强调共建共享,更加强调社会和谐,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形势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平安浙江,内容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人民健康、社会管理、社会稳定等诸多领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读报告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领会。

    一要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妥善处理、有效化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政策环境,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更多城乡劳动者创业致富,提出了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目标和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的要求。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方面,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普遍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省党代会报告还强调,要制定实施具有浙江特色的健康发展战略,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体育事业等作出了具体的部署。省党代会报告中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都向农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凸显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均衡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三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省党代会报告把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提出要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重心,提出了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统一设立乡镇街道社会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平台”,“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管理的关键,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维护群众权益,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会管理的重点,提出要严格实行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互联网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

    六、关于“坚持生态立省方略,

    加快建设生态浙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必然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容量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会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省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5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要持续改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围绕这一目标,省党代会报告在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部署。

    一是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目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报告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加快建设生态浙江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和绿色城镇行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严格控制污染物增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新增量,实现经济倒逼发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循环型工业和服务业,积极培育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消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二是以优化生态环境为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推进现代化浙江建设,必须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要深入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行动,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加强危害环境与健康的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深入实施森林浙江行动和蓝色屏障行动,保护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深入实施防灾减灾行动,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提升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效维护全省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以繁荣生态文化为支撑,形成共建共享良好氛围。要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抓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鼓励各地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大力抓好平台建设,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生态乡村为生态宣传教育基地,以“浙江生态日”为载体,宣传生态环保成就、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生态环保主题活动。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并对今后五年推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党执政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制度和机制,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坚强保证。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省党代会对思想理论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理论武装放在首位,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命运和事业的成败。省党代会报告强调,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首要任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注重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深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不断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加强科学发展观宣传教育,使全省党员和干部在新的高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凝聚科学发展共识,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领导干部到联系点作形势政策报告,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具体化。

    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按照省党代会要求,坚持以增强党性为核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锻炼,持续推进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切实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作贡献。广泛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深化“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向深入。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认真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要认真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把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牢固树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理念。充分发挥领导机关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把各级党委中心组打造成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班”。不断健全完善集体学习、调查研究、培训轮训、学习通报等制度,着力构建述学、评学、考学长效机制。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注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强化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满怀激情抓发展,心无旁骛干实事,做抢抓机遇、勤于实践、真抓实干的表率,切实担当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省党代会对领导班子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推动浙江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不断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围绕这一任务去谋划、去推进。

    切实选优建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建设抓得好,班子领导核心作用明显,我们的事业就会发展壮大;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影响。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要特别注意选拔那些原则性强、对群众感情深、一身正气、敢抓善管和工作中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贡献大的干部,真正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进一步改善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结构,保持领导班子合理年龄梯次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加强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突出党性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深化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示范行动”,坚持思想性和实践性统一,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

    坚持不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要按照省党代会部署,在更高要求更深层次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抓好“11+6”重点改革项目,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着力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办法,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质量,在更大范围实施差额选拔干部工作。健全干部考评机制,全面实施干部考评“一个意见、五个办法”和德的考核考察办法,试行领导干部实绩公示,探索开展领导班子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制度。以关键岗位为重点,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坚持实行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进一步规范“一把手”用人行为。推进党政机关干部与其他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完善公务员分类管理,健全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适应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继续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面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大历史任务,广大干部只有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才能担当重任。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扎实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视。要继续把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努力为科学发展和干部成长服务。继续系统深入地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加强党性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紧扣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注重加大对转变发展方式、文化建设、社会管理、海洋经济等方面专题培训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培训体制改革,创新现代培训方式,强化党校主阵地建设,利用高校培训优势,发挥干部网络学院作用,推进跨地区合作办学和境外培训。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生成、干部参训、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

    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源源不断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当前,优秀年轻干部“进”和“上”的通道还比较狭窄,影响干部队伍的来源和素质结构,也影响干部人才的积极性。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切实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创新培养选拔机制,这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遵循年轻干部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从思想理念、政策制度着手,拓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渠道。创新年轻干部党性锻炼和实践锻炼机制,注重选拔具有基层领导经历、经过艰苦环境历练的优秀年轻干部,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中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研究制定干部破格提拔的具体办法,及时将发展潜力大、实践证明优秀、群众充分认可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省党代会对制度建设的部署要求,以贯彻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省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积极有序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要不断创新党内民主形式、内容、制度和机制,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努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要针对当前一些党组织存在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党委决策专家论证和咨询制度,建立集体决策失误纠错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注重发挥党委全委会作用,明确贯彻上级重大决策和部署、本地区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由全委会讨论决定,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党委主要领导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决防止个人专断。

    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省党代会报告对推进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方向。要深入推进党代表任期制,认真落实党代表任期制五项制度,保障党代表行使各项权利。全面推进党代表工作室建设,探索网上党代表工作室和“党代表直通车”制度,拓宽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我省从1988年开始开展市县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20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试行党代会常任制,有利于发挥党代会最高领导机关作用,强化党内监督,激发党组织生机活力。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精神,进一步扩大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行范围,有条件的市都要开展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乡镇一级全面试行党代会常任制。

    加大党务公开力度。公开是发展民主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民主建设的推进,党员群众对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的要求也日益迫切。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把“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必将对党内民主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范围,基层党组织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市县党委积极探索开展党务公开。规范党务公开内容,坚持“党员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完善党务公开程序,明确公开的主体、报批程序和反馈方式。丰富党务公开形式,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运用网站、微博等信息网络拓宽公开渠道,方便党员群众了解党内事务。

    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近些年来,我省党内基层民主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有较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要按照省党代会关于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沟通对话机制,积极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收集渠道,全面推行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和民情沟通日,积极拓展网上沟通平台;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继续深化基层党组织“两推一选”,村、社区、机关、企业、高校二级学院等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逐步扩大公推直选试点范围;认真落实《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深化推广村级组织“五议两公开”制度,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四、深刻理解和把握省党代会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今后五年,要坚持以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切实抓基层打基础,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全面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中,我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主要内容,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要按照省党代会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着力健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组织运行体系、服务供给体系、服务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继续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充分发挥网格服务体系在联系服务群众、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加大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力度,共同做好服务城乡居民群众工作。分领域明确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标准,分类推进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服务特色鲜明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示范集群。

    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顺应城乡统筹发展趋势,开创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之举。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今后五年,全省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统筹意识,加快构建区域化、全覆盖、开放式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要更好整合运用城乡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大规模基层干部培训,打造城乡贯通的基层党员干部选拔培养链,切实加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资源共享的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机制,大力整顿转化后进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解决好村(社区)干部报酬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问题;统筹抓好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各领域党建整体推进、共同提高、协调发展。

    大力打造“两新”组织党建“浙江品牌”。“两新”组织党建是浙江党建工作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我省积极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全面建立“两新”工委,强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77.64%,去年新建企业党组织数超过历年总和并位列全国省区市第一。要继续巩固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成果,努力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系列“红色行动”,进一步深化“双强争先”活动,切实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推进“两新”组织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各级“两新”工委实体运作,健全和完善双重管理制度,努力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体制创新,确保我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改进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原则,正确处理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加强思想入党教育,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加大发展工人、农民党员力度,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统筹做好各领域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重复”覆盖、“多重”覆盖,健全城乡一体流动党员队伍管理机制。探索制定不合格党员评价标准和处置办法,畅通党员“进出口”通道,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

    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用好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党建工作,实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智能化管理。加快推进网络党建工作,拓展基层党组织网上活动空间和方式。切实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工作,发挥党建网站、远程教育网和官方微博作用,办好省党建电视频道。努力强化网络阵地意识,打好网络阵地主动仗,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增强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群体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吸引力。

    五、深刻理解和把握省党代会对作风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深化作风建设,努力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6年部署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来五年,要继续深化作风建设,创新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风正气,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

    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越是条件好,越要时刻惦记群众疾苦;越是工作忙,越要把为民办事放在第一位。要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继续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

    切实推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求真务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促使领导干部坚持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继续坚持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创新工作载体,强化作风养成,进一步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总结“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工作,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下访约访、结对帮扶、网上互动等制度,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

    大力整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正风肃纪、提能增效,必须把整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要按照省党代会要求,坚决纠正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风气,严肃处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一步精减会议和文件,弘扬“短实新”的优良会风文风,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严格“三公”经费使用管理,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加快转型发展上,用在保障改善民生上。

    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实践表明,作风问题一旦蔓延成风,治理起来就很难。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重点强化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等关键岗位干部的日常管理,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关键环节的日常监督,对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提醒和防范,树立领导干部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实现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六、深刻理解和把握省党代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部署要求,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全力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省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作为首要任务。严明的政治纪律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是确保全省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教育,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政治纪律行为。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工作部署,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把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惩防体系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最大限度遏制腐败易发多发势头。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复杂性,旗帜鲜明地惩治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坚持正确把握政策,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全面加强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工作,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入贯彻廉政准则,深化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根本举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反腐倡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省通过全面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关于“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的要求,坚持经常性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加强农村、国有企业、学校和城市社区等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夯实反腐倡廉的基层基础。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