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秦腔剧院探索文艺院团改革新模式

2012年06月20日 15:05   来源:新华网   杨一苗
    具有悠久历史的陕西西安秦腔剧院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通过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又创作出大批精品剧目,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创造了全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始建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剧场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戏曲演出的重镇,而且见证了多个历史时刻。梅兰芳先生曾登台表演,鲁迅先生曾观看过多场演出,并题写“古调独弹”四字。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这座剧场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仍在使用的百年剧场。2006年,这里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古老剧社由于受到市场萎缩、演出减少的影响,曾出现生存发展举步维艰的状况。

    2005年,西安市按照“消肿、松绑、减负、放开、搞活”的原则,对市属的易俗社、秦腔一团、秦腔二团、五一剧团4家秦腔剧团进行整合,筹备成立西安秦腔剧院。剧院成立后,不仅立即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还打破职工的身份界限,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业务技术考核公平竞争。剧院事业编制由420名精减为300名,人员由557人减少到290人。

    为了加快整合后的西安秦腔剧院发展、发挥优势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当地政府还积极探索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推动秦腔艺术与旅游、高新技术等行业的关联嫁接。

    2007年,按照“保护传承与面向市场并重”的思路,西安秦腔剧院整体移交给了西安曲江新区管理运营。整个剧院移交后,曲江新区开始着手对秦腔剧院进行市场化改革,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经营并举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行以聘用制为主的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化改革。

    2009年,由易俗社与秦腔一团、秦腔二团、五一剧团合并的西安秦腔剧院经过体制改革,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下设易俗社、三意社、梦回长安、曲江民族乐团4个演出分公司,形成了“一总四分”的体制架构。

    据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雍涛介绍,剧院认真贯彻事业单位改革关于“促进发展为目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的精神,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不断探索秦腔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将秦腔演出与大众消费、旅游开发相结合,创新舞台表现形式,先后推出《梦回长安》《秦腔》《大明宫》等一批精品大戏。今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910多万元,首次实现了盈利。

    花脸演员温军海告诉记者,在改革之初自己也对未来有顾虑和担心,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自己的演出场次从一年70多场增加到200场左右,收入明显提高了,剧团的老品牌没有丢,还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大家都看到这的确是一件好事。

    雍涛说,从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到严格考核、企业化管理,员工面貌发生了变化,企业运营状况良好。改制之前,每年的演出场次只有150场,所有收入不过七八百万元,而去年演出场次超过1000场,收入突破4000万元。这种变化使西安秦腔剧院近几年佳作频出,他们创排了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秦腔音乐剧《杨贵妃》、秦腔历史剧《七步诗》、新编秦腔历史剧《大明宫》等重大剧目,其中《柳河湾的新娘》入选“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面向旅游市场创排的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自2008年上演以来已连续演出近千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收入约3000万元。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也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秦腔剧院在主动面向市场、不断开发商业演出的同时,还坚持文化惠民、送戏于民。每到春节期间,秦腔剧院都组织演职人员奔赴陕西、甘肃农村送戏下乡,剧院还在每天下午推出10元剧场,受到了秦腔戏迷们的普遍欢迎。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