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哈市"黑婚庆"占到四成 "金牌"主持多自封

2012年07月03日 10:22   来源:黑龙江晨报   贾杰 等

我就是传说中的金牌主持!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目前哈尔滨婚庆市场上,婚庆公司鱼龙混杂,服务标准不明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现象严重,令婚庆消费者权益屡屡受到损害。2日,从事婚庆服务行业多年的朱先生透露,冰城婚庆市场有很多黑幕,包括司仪、婚车、婚纱及摄像等方面。同时提醒准新人,不要上当受骗。

  “金牌”主持遍地都是

  “遍地都是‘金牌’主持。”业内人士朱先生说,婚庆司仪是一个薪酬不菲的行业,一次婚礼就能赚到1000元到3000元甚至上万元的酬劳。在这个行当里,有专业,有兼职,可因为缺少管理与约束,猫儿腻挺多。目前,婚庆行业内所谓“金牌”主持多是自己封的,很多证书都是他们从一些不正规的“司仪比赛”买来的,这也是“金牌”主持遍地都是的原因。很多新郎、新娘花了请金牌主持的价,未必能享受到金牌主持的服务。

  记者走访哈市多家婚庆公司发现,目前婚礼主持人尚无统一评定标准,对主持人素质并不特别看重,只要消费者认可,身价就高。“金牌”主持一般是电视台知名主持人,价格在1万元至3万元;“知名时尚”婚礼主持人,价格在1000元至3000元左右;普通主持人在500元左右。

  准新娘张小丽士告诉记者,她一直在为找婚礼主持人发愁。挂着金牌、知名等头衔的婚礼主持人太多,让她无法分辨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偷梁换柱赚取高利润

  婚礼用品上偷梁换柱赚取高利润,是一些婚庆公司惯用手法,其中花卉、婚礼现场设备是主要部分。据朱先生介绍,婚庆中使用的鲜花分进口、国产两种,进口鲜花价格是国产鲜花的几倍。实际装饰中,婚庆公司多用国产鲜花冒充高价的进口鲜花。很多婚庆公司每样东西使用次数都在3次以上,但告诉消费者都是新的。另外,很多婚庆公司大量使用无产地、无验证甚至无商标的烛台、杯塔、仙侣球等婚庆器材。这些“三无”器材在发生人身安全或影响整体婚庆效果时几乎投诉无门。

  业内人士朱先生说,很多婚庆公司办的只是中介业务。很多婚车处于散养状态,而公司只起个召集作用,这样一来,婚车就极其不稳定。常会发生订好的婚车到用时发生变化,不是车型变了,就是品牌变了。如订的是新款豪华车,到时来的是旧款;本来你订的是宝马,结果来的是宝来……婚车出现“异常”,在婚宴高峰期最为明显,而费用仍是按事先约定的价格收费。

  “黑婚庆”占到四成

  由于婚庆行业入行门槛低,因此婚庆公司较多且鱼龙混杂。哈市目前登记注册的婚庆礼仪公司595家,两年未年检的占2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哈市从事婚庆行业服务的有近千家,其中“黑婚庆”公司占四成。

  “不少婚纱店不以出租婚纱来挣钱,而是靠退婚纱时挑毛病来赚钱。租方还婚纱,婚纱店会挑出很多毛病,说婚纱被烫个窟窿了,弄脏了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扣钱。而实际上,这些问题早就有了,只是租用者取婚纱时没注意,结果给婚纱店留下做扣的空间。”朱先生透露,这种“二次消费”还有婚纱照拍摄后多选出来的照片、加放、加册、特殊处理等。

  “多数新人以为门脸大的公司就意味着规模大可信度高,这种想法很天真。”朱先生说,按理说,规模较大公司办婚礼水平会很高,事实上有时候大店活揽多了会将活转包给小店。大店要价15000元,小店5000元、8000元就可搞定,大店从中渔利。

  婚庆行业待规范

  省婚庆礼仪行业协会会长王光表示,目前哈市婚庆行业存在很多问题,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婚庆礼仪运作流程需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离标准化、专业化还有差距。婚庆入行门槛低,业内存在不良竞争,导致婚庆公司良莠不齐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婚庆行业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建立和完善针对婚庆公司及其服务的监督体系和惩罚机制。这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更需要在相应的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同时将行业协会的自律与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群众的投诉监督相结合。只有在法律和制度完善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婚庆公司的监管和监督力度,才能真正规范婚庆市场。

  哈市工商部门将在哈市开展对婚庆市场进行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查处和重点打击婚庆服务行业领域的“黑婚庆”、合同欺诈、霸王条款、酒店强制收费以及虚假宣传等行为。凡在哈市范围内从事经营婚庆策划、婚纱租售、婚礼摄影(像)、婚礼主持、婚车出租、承办婚宴等与婚庆服务行业有关的活动,均在专项整治范围。(实习生 梁庚 邢欢 记者 贾杰)

(责任编辑:袁霓)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