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新城如何让农民更满意

2012年07月06日 00:00   来源:解放日报   孔令君

青浦动迁安置小区泰安公寓一角。 (资料照片)

  上海城市建设正在形成郊区与中心城区互补的新城群,郊区新城被赋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上海发展新引擎的重任。

  在这场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中,郊区的一部分农民成为了市民,由楼房小院搬到电梯高楼,作为郊区新城的主要居民群体之一。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当青浦某动迁安置小区的规划图和方案张贴出来时,农民们围着看,逐句逐条地琢磨,这是他们未来的家。

  人的汇聚,不是简单的人流汇总,而是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酱醋茶。居于其中的群众高兴、满意、幸福,是建设新城的核心要求,也是新城规划者和建设者不断探索的问题。郊区新城建设的规划和开发,涉及甚广。听听,农民们的心声……

  最重要的是质量要过硬

  郊区新城,为人们展现了花园一般的新城样貌,对“进城”的农民来说,对新的家园,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当然是希望早日住进新房。”一位不久前动迁的农民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儿子要结婚了。”青浦泰安小区业委会的张东云说,他也是农民拆迁户,做过村干部,认识人多。光他认识的人中,今年记着要给儿子要婚房的,就有约28家,他们已被安排“优先一点”解决。

  青浦盈浦街道同样如此,街道拆迁办的罗全明介绍:“最急的,便是儿子要结婚的。”罗全明是青浦工业园区俞家埭村的拆迁户,深知拆迁村民的心态——本地的习俗,儿子要结婚,男方总是要有房子的,但女方若知道男方是拆迁户,会比较安心,知道一两年内房子总是会有的。家有老人的拆迁户,也嫌新家建得慢。因为青浦的租赁房源并不紧张,但老人租房并不容易。

  “快一点住进新房当然好,但最重要的还是建得好,质量让人放心。”青浦朱家角盛家埭村的徐老伯告诉记者,自家拆迁时,获赔5套房子。如今,还有4套没有拿到。虽然还有4套没落实,但徐老伯并不十分恼。据邻居告诉记者,若按规定安置的房子尚未落实,每户每年都会有一笔数万元的过渡费,还会随着“过渡年限”增加。

  不少村民,有空就到工地附近转转,最关心的是施工细节,用的什么水泥,楼板厚不厚,“一定要坚固耐用”。淀山湖新城规划者告诉记者:安置房建设的速度并非唯一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建得好”。新城的建设,也并非作规划后就了事,过程必定是渐进式的。在动迁安置房房源的建设规划上,要从老百姓切身利益出发,坚持“一流设计、一流施工”标准,并充分听取动迁居民的意见,并在施工、监理、检测、验收备案各个流程中都抓好实施和验收工作质量。

  房型要时尚,绿化好有广场

  村民指着青浦动迁安置房泰安公寓内正翻修的一栋楼告诉记者,最早的一批动迁村民已经在此住了8年,看着附近的新楼盘越建越好,就觉出安置房的“土”来。

  有人抱怨楼间距太小,有人抱怨绿化太少,还有人抱怨没有车位。张东云听着抱怨,颇有些无奈。确实,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到车位设置,没想到如今小区里几乎户户有车。

  还有些动迁户,并不觉得江南水乡风貌的住宅好,反而喜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如今的新城建设,规划者已经意识到“要给当地居民建最好的安置房”。安置房的小区位置,要尽量选在中心地段,新建小区的绿化造价,甚至超过商品房,达到250元每平方米。

  以安置房盈浦国际花园为例,规划设计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绿化率不低于45%,车位配比是一户一辆。“拆迁办贴出规划图的时候,不少村民围过来看,大多数觉得满意。”罗全明说。一些新建安置房小区还听取了村民意见,规划了能“跳跳舞、聊聊天”的小广场。而泰安公寓二期建设项目,还聘请了国际设计公司为小区设计,以创建新江南文化、重塑传统的邻里关系、展现自然的田园风光为设计理念,使安置房在建筑风格上秉承了江南水乡的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入现代建筑的元素,实现自然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动迁村民陈某告诉记者,他们不大愿意住高层楼房,因为不少老人不喜欢坐电梯。另外,不少村民觉得,高层住宅串门不方便,没法和村里一样,鸡犬相闻,熟人满眼。

  实际上,张东云告诉记者,村民们搬进泰安公寓半年,就彼此混熟,一到傍晚,不少人搬出小板凳坐在小区里聊天。

  安居之外,更要乐业

  罗全明告诉记者,大多数农民都愿意拆迁,“一辈子可能就这一次,住新房、拿赔款”。据规划者估计,95%的农民愿意成为市民,但成为市民之后却有些“不知所措”。

  比如物业管理。记者了解到,某农民动迁小区,只有约两成的居民按时缴纳物业费,“不少人不愿意,或是没有缴纳物业费的意识”。业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物业费少导致管理水平下降,引发动迁农民抱怨而拒交物业费,陷入恶性循环。有动迁小区距离原先村子不远,农民虽然搬进楼房,但也带来了农具,在小区内外种些瓜果,弄弄花草,也让物业管理人员颇为头疼。

  不知所措,还因为动迁后无法就业,或技能不够,或不肯吃苦。有些农民,动迁后赋闲在家,以拆迁补偿款或过渡费生活,“不用上班,每天来河边逛逛。”动迁村民程先生向记者描述动迁至今3年多的生活。

  “每个村,确实都有不肯工作的人。”罗全明说,回去种地更是不可能了。在动迁之前,盛家埭村就几乎没人种地了。但年轻人若勤奋,基本可以在工业园区的工厂或公司谋得月薪约2000元的工作,每日骑电动车上下班。

  随着动迁后的撤村撤队,原来按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发展优势正逐步减少,已接近极限,缺乏自营项目,发展后劲乏力。而医疗保障、养老统筹、治安、保洁、电网水网改造等,在农民变成“市民”后,也是发展城乡统筹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座新城的建成,安居之外,更要乐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足,新城就难有人气。如今,新城规划者更注重“产城融合”,青浦将产业开发区和新城建设统筹规划,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入驻,一些高科技企业,比如腾讯云计算中心等也被引入工业园区。若“新城就业机会少”、“新城的职位和薪水低”的观念被打破,受益的绝不仅仅是动迁农民。

  菜场学校医院公交都不能少

  泰安公寓一期的不少动迁户抱怨:公交车太少,交通不方便。不少村民早晚要往返朱家角或是青浦城区上班或上学,但小区附近就只有一条公交车线路,20分钟一班,上下班高峰拥挤不堪。

  规划者也意识到郊区新城的交通问题,回顾青浦老城区公共交通状况,2006年青浦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仅为7%,到2010年略有增长,为7.9%,老城区段还存在交通瓶颈。为此,新城规划中新增6条轨交接驳公交线、预留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设置自行车租赁点解决短途接驳,中长期还可考虑在老城区建设地下道路,打通新城东西瓶颈……

  盈浦街道的动迁户大多希望,附近能有个小菜场,最好能离医院、学校近一些。在淀山湖新城官方微博的留言板上,关于公建配套的提问最多。

  新城规划者曾发起一项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交通、公共卫生系统配套,文化教育设施配套,是青浦区老百姓认为新城区域内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很多专家也都指出,对于新城来说,建成后若不能解决人们对于文娱、休闲、商业、就业等全方位需求,就无法真正形成人口的稳定集聚,很有可能成为“卧城”、“睡城”甚至“死城”。

  最近,朱家角人民医院竣工了,就在泰安公寓动迁户附近。村里老人多,以后看病不用跑远路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扩建项目也正在进行。另外,复旦附中分校、世界外国语小学、上海戏剧学院先后驻扎新城。“如果这些都建好了,那就和城里的生活一样,孩子就不必进城工作了。”新华村的动迁户陈奶奶说。

  新城规划者还在研究“慢交通”的课题。青浦素有“百河绕村镇,千桥卧河床”之誉,有大小河道一千多条,能否开辟水上的交通线路,既能缓解交通拥堵,也能开发旅游项目。规划者还注意到了绿化工作。在近期通过评审的《淀山湖新城绿地景观与文化研究课题》中,淀山湖新城提出以“绿地网络——生态棋盘”为基底,以“运河文化公园带——文化之旅”为亮点的两大景观建设愿景,将青浦历史风韵、江南水乡风情与绿化景观结合在一起。根据规划,到2020年淀山湖新城公园绿地面积将达到907.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1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2.69平方米,绿地率48%,有望成为“森林新城”。

  一些细节,也在新城规划的研究课题之列。比如 “色彩问题”,将路灯的颜色与绿地河道搭配协调;比如“路名问题”,如今大多数新城的路名简单而相似,不仅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本地人有时也弄不清楚,能否改得更有地域文化特色……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老百姓造新城”。

(责任编辑:黄楠)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