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甘肃省质监局去年4月启动实施“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管理制度”,并在有关“红头文件”中明确表示,要对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实施加工许可管理。近日,这一文件被甘肃省政府法制办叫停。
在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的当下,小作坊式的生产因其卫生条件堪忧、生产不够规范,但又无孔不入,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确实有管束的必要。因而,甘肃省质监局实施“卖馒头许可”,意在抬高准入门槛,加强规范管理,不乏政策善意。
可即便如此,“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管理制度”依然难逃滥设行政许可的窠臼。从法理上而言,该“办法”在许可和处罚设定上缺少上位法依据。从实际效果来看,实施一年多只有500多家小作坊领了证,也与遍布街头巷尾的各种小作坊形成鲜明反差。
现实是,尽管《行政许可法》早已明确限制了行政部门乱设许可的权力,但在“权力利益化,利益部门化”的现实语境下,乱设行政许可之风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比如此前闹出的“秸秆放倒证”农民放倒自己的玉米秸秆需申办许可证,就是另一个典型。
泛滥的行政许可在给行政部门带来丰厚利益和掌控一切的权力快感的同时,却让经营者苦不堪言,以至于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申请人叹息“无数个公章换不来一个许可”,这显然不利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也与当前打造服务型政府大相径庭。
千方百计滥设行政许可,以“证”代管,这样的现象更曾令人们一度热议:某地一家企业为审批一个项目,用一辆新车奔跑于各审批机关之间,结果新车跑成了旧车,还没见到批文的影子,看好的投资收益成了黄花菜,市场行情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可否认,在公共管理中,数以万计的审批事项中有些确有必要,特别是涉及公共事务的卫生、安全等领域尤其需要明确界定、严格规范,但这其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精简空间。比如此次甘肃省的“效能风暴行动”,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继续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省级部门累计取消率要达到80%以上。
而要想真正为行政审批事项“瘦身”,首先就要有斩断相关部门利益的束缚和羁绊。否则,很可能陷入“削减-膨胀-削减-膨胀”的怪圈,使清理效果难以巩固。而从根本上来讲,尽快将行政审批纳入制度化管理,才能彻底解决公权力的随意性和扩张欲望。重庆商报 廖水南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