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福建建宁食品工业实现产值6.46亿元

2012年07月12日 00:00   来源:福建日报   

  七月的建宁,收获的季节——

  4.5万亩荷叶田田,采莲女穿梭其间;10万亩黄花梨硕果累累,沉甸甸的,压弯了枝头;7.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机声轰鸣,收割机在起伏的稻浪里收获水稻良种……

  建宁“三子”(莲子、梨子、种子)闻名遐迩。近年来,该县依靠科技力量,运用新技术,研发新工艺,培育新品种,让莲子、梨子、种子走出山门闯天下。

  新品种,鼓起“钱袋子”

  7月10日,建宁县濉溪镇大元村坪上小组,莲农朱清贵采摘了今年第一批鲜莲。他家的8亩莲田中,有3亩是县莲科所推广的新品种——“建选35号”。

  “这个品种的莲子颗粒更大,更圆润,品相好,秆很粗,不容易倒伏。”说起新品种的优点,朱清贵头头是道。

  朱清贵是位老莲农,种莲20多年,由于建莲品种退化严重,产量逐年下降,从每亩60公斤降到40公斤。朱清贵种莲面积不得不逐年减少。

  建莲产业陷入低谷。找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建宁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莲子科学研究所,培育出建莲新品种——“建选17号”,平均亩产80公斤,亩产值增加千元以上。去年3月,新品种“建选35号”通过新品种认定。

  今年,朱清贵所在的大元村,这一品种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建选35号”还走出建宁,在永定、建阳、武夷山等地落户,总面积上千亩。

  农作物种植,品种是关键,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建宁黄花梨远近闻名,早年集中在七八月上市,价格一直上不去。从2004年起,县里引进早熟新品种“翠冠”,提早上市时间,每公斤价格要比普通黄花梨高出2.5元以上,目前,这一新品种总面积达4万亩。近两年,县里又开始推广更早熟的“翠玉”品种,帮助农民增收。

  在建宁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的种业公司,从上世纪70年代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20家,品种组合也由最初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171个。

  “品种组合多,农民选择余地就大,销售行情就好。”建宁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何汉良说,今年,建宁7.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预计可为农民带来收入2.1亿元,人均增收1500元。

  新技术,打造保护网

  眼下,正是翠冠梨的采摘季节。对于采果工陈菊秀来说,今年在绿源果业采果轻松不少:最高处的果实,踮踮脚就能采到。

  “以前得随身带着梯子,用来采摘高处的果实。”陈菊秀说,自从果园实行棚架栽培后,就再不用带梯子了。

  在绿源果业老总付兴安眼里,棚架栽培好处多多。“把垂直的枝条拉平后,优质果的数量增加了;枝条有了棚架的支撑,挂果量可以翻一番。”付兴安说,有了棚架,就算是大风天气,梨子也不容易被风刮落。

  在绿源果业,随处可以看到新技术的运用:杀虫用上了太阳能诱虫灯;梨树下铺了地布,用来保水保温……

  依托绿源果业这样的示范点,果树新技术在建宁县很快传播开来。

  “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也能和它掰掰腕子。”溪口镇农民李方东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在杂交水稻制种中,如果父本与母本的花期对不上,产量将大幅度减少。在种业技术员的指导下,李方东通过精准的水肥管理,实施必要的人工干预措施,使花期误差减到最小,“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李方东说。

  如今,建宁县已成为我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年产量1.8万吨,占全省总量的八成,稻种远销印尼、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

  新工艺,增加附加值

  鲜嫩的莲子,能提取蛋白粉;新鲜的荷叶,能制成荷叶茶。在今年“6·18”上,福建文鑫莲业又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牵手”,共同开发莲心含片,把莲心用于中药制剂。

  文鑫莲业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我们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占全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公司老总帅金高介绍说,企业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拥有对莲叶、莲梗、莲芯等莲子附属物进行深加工的先进技术。

  闽江源绿田、福鑫莲业、莲蓉集团等企业也不甘落后,通过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生产出速冻鲜莲、莲芯雪茶、莲子露等建莲产品40多种,远销海内外。

  实现华丽蜕变的,不仅仅是建莲,还有黄花梨。

  建宁黄花梨以前只卖鲜果,台企福建兴辉食品公司独辟蹊径,对黄花梨进行深加工,每年都有新产品研发成功:2008年,研发出黄花梨果醋;2009年,推出黄花梨茶味饮料;2010年,黄花梨果酒面世;2011年,黄花梨果肉饮料批量生产。“通过深加工,附加值翻了好几倍,企业和果农都得到实惠。”董事长董秧秧说。

  如今,建宁县以莲子和梨子深加工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效益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县食品工业实现产值6.46亿元,同比增长18.59%,占工业总产值的22.92%。

(责任编辑:黄楠)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