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保障房到底建了多少,“夹心层”该如何申请、要等多久,保障房怎样做到保质保量?25日上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省人大常委会7位组成人员就广东保障房建设情况向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国资委五个部门进行了专题询问。副省长许瑞生出席会议。
这也是广东人大继去年专题询问食品安全后,第二次在常委会期间举行专题询问,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和重点项目。
符合条件“夹心层”可获保障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劳应勋在询问开始后第一个提问:“在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中提到,广东保障房的覆盖面将达到20%,这个20%到底是覆盖到哪个群体?能不能覆盖到‘夹心阶层’?”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房庆方第一个应答。据介绍,自2000年房改停止之后,住房保障范围最初只是面向低保职工和住房困难职工,现在保障房扩面了,包括了中等偏下收入人员、外来工、新就业人员。“准入条件基本上有三个:一是看收入,省里对低收入人群划了一条线,以城市中等人均收入的60%作为收入线;二是住房,无房户或者是住房面积低于13平方米;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有稳定的工作,而且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如果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就可以申请公租房。”
与去年的第一次询问不同,提问的组成人员在提问后“尝试”了继续追问:“‘夹心阶层’怎样申请公租房,向哪个部门申请?”
房庆方表示,申请有几个方式,根据不同的模式,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申请,“比如住在城市里,可以向街道或居委会提出申请,然后由街道逐级审核。我们也允许工业区向职工提供公租房,用工单位集体向园区申请的模式也是有的。”
保障房建设要按需规划
杨英、许家瑞和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在专题询问时,都注意到一个问题:每一年的保障房建设任务都是由上一级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分配下达,再层层分解落实,考虑各地实际情况不够。“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上面不了解我们的实际,压一些指标,建了很多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最后却没人要,白白浪费了钱。”欧广源表示:“建保障房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用好这个钱就是对纳税人不负责任,保障房项目规模应该坚持实事求是,按需求建设,不要把资源浪费了。”
对此,省发改委副主任王亚明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给广东的保障房任务量是100万到120万套,“实际上去年计划了31万套,今年15万套,国家也很认可。”房庆方表示,广东对“以需定建”非常重视,今年2月份出台了《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明确了“问需于民、以需定建、分步实施、轮候解决”的思路,“有多少人是需要的,有多少群众来登记,如果他工作的地点跟你建的位置不适合的话,也不一定适合他,这个东西一定要问需于民,然后来分步解决。这样就能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更加可持续,更加符合实际,良性循环。”据房庆方介绍,两年前住建厅测算过广东的保障房需求量在11%左右,现在大概是14%左右,“估计到‘十二五’末达到20%是可以实现的。”
保障房如何不变“伤心工程”
申请了保障房到底要等多久?对辛瀑委员的提问,房庆方表示,保障性住房轮候的时间根据各市的情况不同时间会有不同,“我们的要求一般是等候时间不超过5年,这是最长的等候时间。”
魏光群和王如荔委员关注的则是保障房的质量和选址问题。房庆方认为,尽管有些报道说了一些通病,比如渗水等问题,但是结构没问题,质量总体可控。
在选址上,房庆方表示,目前为止保障性住房大部分的选址都是比较科学、比较合理的,“但是也出现过选址比较偏远,群众不愿意去住的情况。对于他们的新需求我们也很注意,选址时充分考虑配套设施,更加注重交通便捷,特别是去市区要非常便捷,我们也正在推动这个事情。”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的民心工程,也是政府非常用心的事情,但这个事情一定要做好。”欧广源提出,第一就是选址问题,不要太偏;第二是质量问题;第三是不要把保障性住房建在一堆,“好像住在一个区域的都是穷人,这样不好。”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