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微博协会”近日发布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课。在这门课上,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该微博还称,目前,厦大已经开始在本部后山寻找合适的场所(《厦门商报》7月24日)
因为课程的名称奇特,所以虽然仅仅是大学里的选修课程,同样引发了舆论的高调关注。厦门大学“爬树课”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网民的高调关注和强烈反响。在诸多论调中大致表现为两种类型,赞成者认为这是大学课程设置的进步,这样做最起码也是对大学生自救自护技能的培养,是对大学体质的锻炼和提升,看看人家国内外众多大学琳琅满目名头不已的选修课,这不过是一个缩影而已,值得提倡。反对者则认为此举是盲目模仿,是在哗众取宠,是一种引导学生退化、返古的毫无意义之举。但不管是何种说法,我们通过深入分析,总能发现有一种认识隐约期间,那就是大大都是在一字面意义去解读“爬树课”,事实上却并非能看到“爬树课”背后的潜在内涵和真实意义。
其实伴随着语境表达的多元化,很多现实中的现象和行为甚至是事务,都在被人们以新奇化和简约化的称呼在命名。对于“爬树课”而言,事实上是源于厦门大学的一次选修课课程设置名称的通俗称呼。“爬树课”的来由是,“美国部分大学早已开设了这门课程。校长从国外考察回校后,觉得美国大学开设的爬树课很有意思,也希望我们体育部能开设爬树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也就是说,“爬树课”事实上是“爬树选修课”,如果再说的富有学问味一点,估计应该成为“特殊逃生技能选修课”,只不过是以爬树的名义出现罢了。如果仅仅是把这门选修课理解为“教学生爬树”,这岂不是离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和目的差之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是一种选修课的尝试,从该校校长“希望体育部开设并供学生选修”的目的来看,这其实更是一门“趣味体育课”,如果是这样,那么“爬树”代表已不仅仅是攀爬玩耍和取乐甚至是带有返古嫌疑,事实上是在用县城的爬树这种体育运动,引导大学生活跃体育课堂,增加攀爬能力,提升身体多种器官综合并用和协调运动的能力,这对于增加学生的臂力、胳膊腿脚协调配合运动能力等等,也是裨益多多,如此而已,又岂能仅仅是“爬树”来评判和解读?
既然不管是从大学选修课设置还是从意义上看,“爬树课”无可厚非不值得单从字面去阶段,但为何舆论还是从字面去理解呢?这除了民意对新奇事物的关注天性之外,更关键的则是对大学包括选修课在内的课程设置的高调关注,这背后更潜藏着一种民意的拷问,拷问主题就是大学到底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大学的选修课到底应该让学生选修什么?大学到底该如何围绕人文提升和文明培养以及素能铸就等开设课程并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形成独特而科学的授课程式?这其实有何尝不是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最需要关注和干预的核心呢?因此,我们不能单单从字面去解读“爬树课”,但我们更应该从公众的“爬树课”焦虑中体会到推进大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民意焦渴。如何科学设置大学课程,如何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以学生为教育教学主题去设置科学的大学课程,这些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内容,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解决民意“爬树课”焦虑的根本。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