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水利用推广面临三大难点

2012年08月13日 00:00   来源:京华时报    

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主任 李会安

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刘延恺

  建设雨水利用工程既起到水资源循环利用、补给地下水的作用,又能起到防洪的作用。目前北京的雨水利用工程建设情况怎样?推广的难点是什么?未来如何建设雨水利用工程?对此,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主任李会安、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刘延恺与本报记者进行了对话。他们认为,雨水利用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才能攻克难题。

  雨水利用工程正按计划实施

  记者:现在已经建设的雨水利用示范工程,是经过什么程序建起来的?

  李会安:以小区为例,所在的区县管理部门会在上一年提出下一年的节水工程改造计划,我们会根据计划,安排专业人员去现场考察,比如现场是否具备建雨水池、雨水桶或者下凹绿地等某类雨水工程的实际条件,然后再确定是否建设,如何建设等。

  记者:现在的雨水利用工程占全市小区或者单位的比例能有多少?

  李会安:比例还很小。但是我们一直在做,这几年每年都按计划实施一些雨水利用工程。

  记者:为什么没有全面推广?

  李会安:首先是资金问题,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依靠财政部门每年拨付一定资金,工程规模才得以不断扩大;其次,建设一个雨水工程,需要一定条件,尤其是对已建成小区,可能涉及对现有道路、绿地、景观的改造;第三,雨水利用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

  渗蓄滞排构成完整排水体系

  记者:关于排水和蓄水一直存在争论,您怎么看?

  刘延恺:很多人只听说过城市排水,没听过城市蓄水。我是搞水利的,我先说“水利”这个词,这个词是司马迁那个时代老祖宗提出来的。“水利”这俩字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兴利,二是除害。我认为对于城市雨水,也应如此,一是留住雨水,兴利;二是把多余的雨水排走,除害。

  现在城市面临什么问题呢?就是城市往往不蓄水,雨水下来以后总是想方设法把它排走,排得越快越好,没听说过城市修个什么工程把它蓄起来。

  记者:您觉得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应该是怎样的?

  刘延恺:渗、滞、蓄,再加上排,这样排水理念就对了。城市的排水问题,应该是渗、蓄、滞再排,这样现在的排水系统就能适应了。

  记者:渗、蓄、滞、排分别适合在什么时候使用呢?

  刘延恺:根据地区的状况。假如这个地区硬化地面过多,地下水位过低,渗就是补给地下水的好办法。短时间降雨多就要用滞和蓄的办法,最后再排。

  记者:滞和蓄有何区别?刘延恺:蓄,就是我留下的水我都用,滞就是短时留一下,然后排出去。其实在北京,滞和蓄是差不多的,因为对北京来说,留下的水都是有用的,不需要排掉。

  开发商建蓄水设施动力不足

  记者:北京在小区蓄水防洪上做过哪些尝试?

  刘延恺:2000年中德合作雨洪利用与控制示范项目的6个示范工程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其中的双紫园小区院内全面铺设透水地面和雨洪收集管线,回补地下和汇集雨水到一座6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2004年7月10日暴雨,小区外街道积水无法通行,而小区内没有积水现象。

  记者:北京还有其他小区也在实施这种措施吗?

  刘延恺:个别地方有。记者:现在开发商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

  刘延恺:有的开发商有这个意识,就做了。

  记者:但开发商这样做需要额外投入一些钱。

  刘延恺:对。国家也有优惠政策,开发这块地要交防洪费,2003年3月北京市水利局、市规委《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开发小区时修建雨水滞留设施可以免交防洪费。

  记者:但是防洪费和修建雨水滞留设施的费用相比还是很低的,所以很多开发商宁愿交这笔费用也不愿意修这些设施?

  刘延恺:对。有这个可能,这就必须采取一些果断措施,比如现在日本还有补贴,政府补贴修建蓄水池费用的一半。但我们国家大都是国家投资,补助开发商50%,他自己还要拿50%,可能也不愿意。所以在蓄水意识方面,政府也应该多做引导。

  一根雨落管一年流掉60方水

  记者:有人觉得这种措施在新建小区还比较可行,在已建成小区就不好办了。

  刘延恺:我算过一笔账,一个雨落管,假设一场暴雨降水量100毫米,楼房面积100平方米,那么就有10立方米的水从雨落管走掉。北京常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那么一个管子一年就走掉约60立方米水。

  全市那么多雨落管,这些管都是向地面排水的,这得是多少水?现在日本把雨落管伸到地下,和排水管连接,排水管有洞眼,水就渗到土地里了。渗不下去的,可以进入小区内的蓄水池,池子里的水可以用来灌溉。

  记者:已经建成的小区,蓄水池放在什么位置?

  刘延恺:我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实际上中国人很聪明的,只要想这么做,什么办法都有。

  记者:现在一些小区留出湖面,是不是也能起到蓄的作用?

  刘延恺:对。留出湖面也可以,透水地面也可以。中德项目在海淀区做的其他项目如天秀花园小区就既有人工湖、透水地面,又有回灌井,因地制宜。

  记者:蓄水池的规模是不是要根据小区的情况来定?统一标准也不是太好操作。

  刘延恺:看对周边影响大不大,有的小区既有透水地面又有人工湖。有的是混凝土地面完全不透水,就要考虑怎么吸纳雨水了。

  雨水利用工程应被强制规划

  记者:对于推广雨水利用工程,您有什么建议?

  李会安:我们一直呼吁,雨水利用工程建设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就是在工程或者其他建筑进行建设之前,要跟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好雨水利用工程。我们特别希望相关部门在新、改、扩建工程立项审批过程中对该工作提出强制性要求。这对于已建成小区和老旧小区同样有必要。从今年开始,水务部门实施了在老旧小区增铺15万平米透水砖的工作,但这仅是第一步,还有一些小区没列入,明年我们还要继续在老旧小区更换透水砖。希望这项工作能坚持做下去,直到有条件的小区都实现透水路面铺装。

  记者:7·21特大暴雨后,市领导多次提出“排蓄结合、拦蓄结合”,是否集中体现了雨水利用中“蓄”的意义?

  李会安:当然,这是从源头上蓄滞雨水,减少排泄。但肯定不仅仅是通常字面上的“蓄”的含义。比如,有些雨水通过集雨池收集后,再处理然后用来灌溉绿地、洗车等,这是蓄用结合;但有些雨水是顺着下凹绿地、透水路面渗透到地下,补充了地下水源,这也是蓄,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也非常有益。

  记者:北京雨水利用的前景是什么样的?

  李会安:北京市雨水利用就是要按照“先入渗、再滞蓄、后排放”的原则,制定下一步雨水利用规划,选择一些大的场地,比如公园、体育馆这样的地方,建设雨水利用示范工程,以推进全社会雨水利用工作。

  刘延恺4建议解城市暴雨积水问题

  ■楼房屋顶

  楼房屋顶雨水应该收集利用或回渗地下。居民楼都有雨落管,雨水直接冲向墙脚的“散水”遍地漫流。建议将雨落管直接与地下渗井、渗水管连接,不仅回补地下水、收集利用,还减轻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修改设计及实施工作应由有关建筑、房管部门来做。

  ■广场、社区庭院

  广场、社区庭院应推行硬化地面改造,回渗、收集雨水。每百平米硬化地面每年约排走雨水60立方米,改造成透水地面,扩大下凹式绿地面积后,地下水得到回补,减少地表径流。

  以上两部分任务公益性强,建议由政府投资或主管部门集资,分部门、分单位实施。

  ■道路

  道路面积“制造”雨洪水量快且多,应受到控制。雨季经常看到高架桥泄流雨水如同瀑布,这部分水应该由相关单位负责收集、储存、利用。发达国家在道路两旁设置蓄渗雨水的渗沟、渗井,我们应借鉴。

  交通、道路部门应承担起相应义务。

  ■重点积水地区

  对于重点积水地区,如城市低洼、立交桥下等重点严重积水地区,应废除水泵排水,统一规划地下空间,建设大型快速收集雨洪水的地下雨水滞留库,以作为灌溉消防备用水源。

  这些工程应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由有关主管部门按基建项目组织实施。

  本报记者文静 王硕实习生郭立宇本报漫画任梦真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