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商疯狂三国杀 恶斗并非造福消费者

2012年08月15日 16:16   来源:新华网   张翅、陈丝丝、胡光楠

新华网重庆8月15日电 题:电商零售巨头“三国杀” 恶斗并非造福消费者

  随着连锁电器零售商在渠道、服务、宣传同质化越演越烈,抢夺市场的最后一招“价格大战”终于上演。8月14日晚,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其实名微博上发出了“0利润宣言”,称从15日起,京东所有产品三年内零毛利,保证比竞争对手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此举立刻激起巨大反响,观察家认为,恶斗的结果不一定造福于消费者。

  京东打响“0毛利价格战”苏宁国美奋起迎击

  8月14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微博上表示,京东商城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三年内,任何采销人员在大家电加上哪怕一元的毛利,都将立即遭到辞退。并且从14日开始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

  在随后的一条微博中刘强东表示,京东在全国招收5000名“美苏”价格情报员,通过现场补差价的方式确保低价政策的落实。

  面对此举,苏宁易购常务副总经理李斌立刻回应,苏宁易购包括家电在内的所有产品价格必然低于京东,如果有网友发现苏宁易购价格高于京东,将给予购买者两倍差价的补偿。

  刘强东则隔空喊话表态:“15日上午九点开始,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价格都比苏宁线上线下便宜!如果苏宁敢卖1元,那京东的价格一定是0元!”

  此时,作壁上观的国美电器也加入价格战的队伍。“废话不多说,明天9:00起,国美电器电子商城全线商品价格比京东商城低5%,京东卖一元,国美就卖九毛五。”

  苏宁股价创上市来新低 国美实体店反应冷淡

  9:00,价格战如约打响。大家电因其为零售业主要利润点而成为首当其冲的比价对象。

  “报告!索尼(SONY)KDL-46EX650液晶电视46寸,京东价格:6499苏宁价格:5366”网友“姜姜好LEO”很快发出“通缉令”。半小时后,京东将价格改为了5365,成功实现了“就是比苏宁便宜”,但10%的差额并未达到。

  9:30,京东CEO刘强东发出微博,称半小时实现了5000万元的大家电营销收入,并在媒体会上宣称,“国美苏宁如今手机已经不赚钱的,唯一挣钱的就是大家电了,今天我们要打的就是大家电,打到他们关停门店。”联系之前刘强东“苏宁关门之日,就是京东挣钱之时”的言论,此次价格战直指与对手线下业务 “你死我活”。

  然而苏宁国美各门店反应均不如预期,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苏宁重庆门市当天确有优惠活动,但力度远不如其线上商城,导购人员也告诉记者,同一款洗衣机,现在买能便宜200元钱,但线上“便宜更多”。

  国美门店则更显冷清,几乎没有优惠活动。销售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大规模优惠活动计划在17日开始,不会因为其他因素随便调整。而京东“比价员”也未在两门市发现。

  与消费市场的火热相比,资本市场反应异常冷淡。15日当天,苏宁电器A股低开低走,截至午间收盘时,苏宁电器报5.68元,跌3.40%,最低探至5.57元,创下其股价上市以来新低。国美电器现报0.7港元,跌幅2.78%。昨日跌1.37%,前日大跌8.75%。

  盲求规模难掩业绩低迷 同质价格战不可持续

  这场消费者的狂欢因其程度之惨烈,让财经观察人士嗅出了危险的气息。部分专业人士直言,这场大战暴露了多年来中国电商的问题,恶斗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真的造福于消费者。

  经济学博士、经济评论员马光远认为,中国电器行业最可怕的竞争开始了。“价格战掩饰的是中国电子商务这么多年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残缺。由于行业的进入门槛极低,为了扩大地盘,就只能用低价这种不可持续的手段。”

  马光远还表示,如果京东真的能战胜苏宁,苏宁的累累白骨换来的将是中国电器告别廉价时代。消费者将为京东的疯狂买单!

  财经专栏作家吴晓波认为,本次大规模家电价格战不可能推动技术进步,风险资本的野蛮程度也警醒了产业资本,但因制造业利润和物流成本的刚性化,从长远看,此次价格战对家电零售价格的影响很可能微乎其微。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