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 我们到底能做到多少

2012年08月16日 10:05   来源:西安日报   

陶小莫/图

  新“24孝”的现实意义

  新“24孝”行动标准的发布,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新要求、新理念、新探索,对于新时期弘扬孝道,提升全社会文明道德水准,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今天要尽孝,早已不需要像古人“卖身葬父”、“行佣供母”、“卧冰求鲤”、“恣蚊饱血”那般悲情,对都市里的多数人而言,只要多回家看看、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嘘寒问暖,就能实现父母欢颜、家庭和谐。早些年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感动了多少人,可见“孝”其实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性本善”的真情,是蕴于内心的巨大力量。

  正因如此,新“24孝”行动标准中将“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囊括其中,还提倡“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这些观念上的突破,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与传统的“24孝”相比,新“24孝”不仅体现了时代性,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践行新“24孝”,自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升华,社会正气就会得到弘扬,孝道自然会蔚然成风。(湍水石)

  新“24孝”心想还得事能成

  新“24孝”标准,虽初衷良善,仍难逃两个层面的追问。

  一者,这样的“孝道”果真是全国老人心向往之的天年图景?譬如新“24孝”中提到要“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为父母建立关爱卡”、“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等,此类占据新标准四分之一的要求,对于农村父母来说,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对于城市父母,恐怕也未必是他们最想要的老年生活。老人们要的关心,更多的是细节、是细水长流,而不是宏大的形式与热烈的仪式。

  二者,要实现这些孝道新标准,最重要的是要给儿女留下“看风景”的时间和心情。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等要求,是近乎奢侈而残酷的梦想。别说“经常”,就是偶尔领着爱人、子女回家转一转——无偿加班的劳资关系会“放行”吗?单位的带薪假肯“点头”吗?层层设卡的高速公路肯“优惠”吗?在户籍制度尚未及时转身的时候,“家”动辄就是千百公里之外的一个港湾,路程辗转、成本高企。如果城市的这头不能让我们的父母顺利“进城”,而老家的那头又不能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子女“返乡”,那么,要想实现新“24孝”标准中的大多数条款,基本上仍是“难于上青天”。

  新“24孝”标准有了,心想还得事能成。于此而言,给子女一份尽孝的心情与能力,这是社会鼓励孩子尽孝的客观前提。(张颖辉)

  要“孝”,不一定要“24孝”

  “孝感动天”、“亲尝汤药”、“怀橘遗亲”……古人之“孝”,其内容有24项。今天我们对于“孝”的要求,是不是也非得24项不可?细细读来,这新版“24孝”,起码有“寡、重、缺”之嫌。

  先说“寡”。为父母建立“关爱卡”、“做体检”、“购保险”、“去旅游”等,这些内容能“孝”上,当然是“锦上添花”;但在上学贵、看病贵、房价更贵的当下,很多做子女的自己生活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何有能力践行这样的孝道?如果新版“24孝”中的有些条款只是面向少数富户人家,那么,很多子女就有可能背上“不孝”的恶名。

  再说“重”。“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与“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这有“时空上的重叠”;“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与“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锻炼身体”难道不也是一项“活动”么?这又是“内容上的重复”。总而言之,“新版24孝”,内容上给人以“拉拉杂杂”的感觉。

  所谓“缺”,即缺少“子女要让父母放心”的相关内容。孝敬父母并不一定要子女多么“光宗耀祖”,首先是儿女要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要让父母为儿女“心中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孝”。遗憾的是,“新版24孝”却缺乏这方面的起码要求。

  鉴于此,新版“孝规”,大可不必非要“24项”。在我看来,有个八项十项即可,要让大多数子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当然,再过若干年,大家都“小康”了,“新版孝规”,再作适当地修改,再作适当地提升,那也不迟。(古广进)

  微言酷评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昨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