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孝道重在传递孝的实质

2012年08月16日 04:43   来源:大众日报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8月14日《新京报》)

  古有“二十四孝”诚然不假,其带有纲常性质的说教与极端标准,有些不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实。但是,孝道作为构建家庭伦理的准则,早已融入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基因,物质扶养、精神抚慰等等,该怎么做,大多数国人都知道。

  然而,受限于社会的变迁,人口结构的变化,跟过去几世同堂的稳定结构已经不能相比。孝顺父母需要融入更多的时代因子,尽可能地让父母有一个不算寂寞的晚年,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此语境下,制定孝道的行动标准,提醒每个为人子女的人,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孝敬父母,其意义无须置疑。

  不过,作为孝的行动标准,要么当作一种普适的要求,要么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将方式细化,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能够行动的“指南”。综观“24孝”,坦率地讲,并不适用于大部分尤其是打工一族。比如,教父母学上网,既要有条件,同时本身也会上网;再比如,带老人到工作的地方去看一看、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等,本意是想让老人了解子女的工作状况,不让父母担心,事实上对于很多条件艰苦的从业人员,只能是说说而已。

  其实,倡导孝道万变不离其宗,就是那么几个要素:首先是物质上保证养老需要;其次是经常过问不要忽视;三是重视老人精神需要,包括婚姻情感、内心倾诉、对子女知情权;四是共处意义上的天伦之乐。这些要素,子女们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如,教上网之类的,大体是教会父母一些爱好,让父母有消磨时光的方式、甚至是交流的空间,其实不同的老年群体有不同的选择,可以教下棋、跳舞,也可以教书画,甚至是打牌,总之让他们过得充实就行。至于物质需求,不同的老人也会呈现出差异化,同样无须按“24孝”标准来操作。

  倡导孝道重在传递孝的实质,制定的行动标准,要让绝大多数只要愿意就能做得到,能枚举多少就是多少,或者通过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关注的选项超过的一定比例的,有多少便是多少,没必要非得“24孝”不可。殊不知,孝道要继承的是内涵,非表面上的形式,行动准则对于绝大群体不具操作性,不得不说有生搬硬凑的嫌疑。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