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成重庆发展第一驱动力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工业经济成重庆发展第一驱动力

2012年08月20日 00:00   来源:重庆日报   吴刚 郭晓静

  围绕产业集群的打造,我市将从8个方面着力:

  一是大力发展“6+1”主导产业,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二是将信息技术产业列为第一支柱产业;三是产业链整合,改“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外,多头在内”;四是创新驱动发展;五是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军工与民用三类融合发展;六是强化质量品牌建设;七是建立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八是开放引领,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开拓国内外市场。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新的工业化战略、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

  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新的工业化战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新型工业化:

  1.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3.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他山之石

  广东:为传统产业插上信息化“翅膀”

  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

  2008年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东省视察时曾指出:“无论是鞋子、服装还是玩具,都是生活必需品,不可能没有市场。”广东传统制造业大都生产生活消费品,家电下乡等活动,使广东看到了传统制造业巨大的市场潜力。从国际、国内还有广东自身来看,也不乏在传统制造业中做强做大的优质企业,如美的集团,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巨型企业;以生产酱油等产品为主的海天公司,年产值高达47亿元,产量超过90万吨,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调味品企业之一。

  这些案例显示,传统产业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具有为广东未来发展作贡献的能力。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粗放的发展模式,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此之后,广东省经信委提出,要以信息化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将信息资源转化为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改造路径随之浮出水面:

  通过技术改造促进扩能增效技术改造是企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的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能。

  注重自主创新,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争取发展的主导权,抢占市场主导地位。

  重视品牌的价值,坚持创建品牌,走品牌经营道路,避免同质恶性竞争。

  此外,广东省经信委还针对省内传统制造业量大面广、中小企业居多的特征,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建设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环境的竞争力。

  201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2万亿元,达2.3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4.9%,年均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广东保持了“十一五”期间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增加值达到2.4万亿元,保持了12.6%的较快增长速度。

  上海:加快走集约集聚集群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推动产业的集约集聚集群化发展,是发达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有效做法和重要经验,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上海主动对接国家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战略,以重大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载体,探索形成产业链要素资源集聚、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领先的产业集群态势,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工业园区发展转型。

  改革开放后,上海建成200多个开发区,并逐步推动开发区规范化整顿,形成“1(浦东新区)+3(闵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化工区)+9(崇明、宝山工业区等)”的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工业向产业基地和园区集中,建成以微电子、国际汽车城、化工区和精品钢材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等首批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明确规划布局和土地、资金等支持政策,探索产业链招商、绿色招商等新型引资方式,成为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的重点区域。如:临港装备基地形成清洁高效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设备等五大产业集群;长兴岛基地集聚了沪东造船、振华重工等企业,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上海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要求,形成104个产业区块(含产业基地、开发区),总面积764平方公里;鼓励符合规划要求的重大项目向产业区块集中,探索建立产业、规划、环保等部门同步受理、审核和推进项目的机制,促进工业化发展与城市、社会发展融合;推进工业用地调整转型,通过开发区“腾笼换鸟”、回购土地和二次开发等,每年盘活1万亩左右存量工业用地;针对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等考核评估,并与土地供应挂钩,探索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管理模式。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